课题申报书: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docx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设计论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课题设计论证报告
一、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
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多次在重要会议和政策文件中强调其重要性。然而,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如缺乏整体思维,单独研究大中小学某个阶段的情况较多,而对整个教育体系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较少;此外,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方面,但德育并不等同于思政课,其范围较思政课更为狭窄。因此,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选题意义: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铸魂工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本课题旨在通过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为推动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拓宽思政课研究的新思路;二是推动思政课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教师体系的完善,增强思政课的育人实效性;三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实现思政教育效果连贯性与一致性的有力抓手;四是促进大中小学各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形成一体化育人格局。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研究目标:
分析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
提出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建议。
为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内容: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分析:通过对大中小学思政课现状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各阶段学生的思政教育需求,为推进一体化建设提供基础数据。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结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提出推进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措施。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建议:针对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推进措施和建议,为各地开展一体化建设提供参考。
重要观点: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应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不同学段特点,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内容体系。
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一体化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
推进思政课教学水平的一体化提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
研究思路:
本课题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际情况,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深入了解当前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其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为推动我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成果和经验。
实地调查法:组织专家学者赴各地开展实地调查,了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
专家访谈法:邀请教育专家、学者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行访谈,获取第一手资料。
创新之处:
本课题从多学科角度探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依据,为实践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
本课题注重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获取的第一手资料更为丰富和准确,为提出具体措施和建议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课题提出的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和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为各地开展一体化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四、研究基础、条件保障
研究基础:
本人作为教育教学科研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验和丰硕的科研成果。在长期的科研工作中,本人一直致力于教育教学领域的研究,对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问题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理解。此外,本人还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基础,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条件保障:
团队保障:本课题将组建一支由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组成的科研团队,共同开展研究工作。团队成员具备丰富的科研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经费保障:本课题将争取到足够的科研经费支持,用于实地调查、专家访谈、资料收集和分析等工作,确保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策保障: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