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遗传信息的转录》说课.ppt

发布:2018-01-10约1.66千字共15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遗传信息的转录 * 第4章 基因的表达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说课教师:夏微 教学过程分析 教材分析 教法与学法分析 说课流程 学情分析 《遗传信息的转录》是人教版必修2第4章基因的表达第1节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中的第一部分内容。遗传信息的转录是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第一步,也是学好遗传信息的翻译的基础,它在教材内容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对此节内容提出的具体内容标准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概述”属于理解水平,要求“把握内在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等”。 教材分析 (一)遗传信息的转录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目标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说明传递遗传信息的媒介物质是RNA; 说明RNA适于作DNA的信使的原因; 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通过资料分析,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学会对提出的相关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通过物理动态模型的构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设计和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认同遗传信息的转录只是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过程中的一小部分。 (二)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1)构建遗传信息转录的动态过程模型。 (2)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设计并构建遗传信息转录的动态过程模型。 (2)遗传信息具体的转录过程。 (三)重点难点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有关DNA、基因、染色体和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对基因是什么以及基因能够决定生物体性状有了一定的科学认识。但是,学生对于分子水平的基因具体是如何起作用的,并不是很清楚,再加上,这节内容需要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据了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有想学好又怕学不好的困扰,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影响,对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信心。 教法与学法分析 教法 学法 直观演示法 活动探究法 集体讨论法 学案导学法 思考评价法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总结归纳,拓展提高 探究一:将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的物质是什么? 探究二: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 探究三:DNA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给信使RNA的 ? 教学过程分析 探究一:将DNA携带的遗传信息传递到细胞质中的物质是什么? 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 分析推理: 得出结论: 资料二:同年,有人曾用洋葱根尖和变形虫进行实验,如果加入RNA酶分解细胞中的RNA,蛋白质合成就停止,而如果再加进RNA,则又可重新合成一定数量的蛋白质。 资料一:1955年拉斯特(Laster Gold)等人将变形虫用同位素标记的尿嘧啶核苷酸培养液来培养,发现标记的RNA分子首先在细胞核中合成。 在DNA和蛋白质之间可能存在一种媒介物质。 教学过程分析 探究二: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 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 构建模型,分析推理: 得出结论: 模型构建供选材料: 模拟4种脱氧核苷酸、4种核糖核苷酸、解旋酶、RNA聚合酶的卡片 比较DNA与RNA的异同点。 分别构建一段DNA和一段RNA的平面结构模型。 学生小组构建平面模型 教学过程分析 探究二:为什么RNA适于作DNA的信使? 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学生进行平面模型展示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过程分析 探究三:DNA的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给信使RNA的 ? 任务驱动,探究新知 构建模型: 提出问题: 建立DNA将遗传信息传递给RNA的过程模型 提示: DNA要将遗传信息传给信使RNA首先要发生怎样的变化? 如何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 信息传递完毕以后,DNA和RNA又分别发生怎样的变化? 模型展示,评价小结: 学生小组构建过程模型 *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