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医学分析-心内科护理查房:一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pptx
2025年医学分析-心内科护理查房:一例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护理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病例简介
2.护理评估
3.护理措施
4.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5.健康教育
6.护理效果评价
7.总结与展望
01病例简介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患者姓名:张三,年龄:65岁,男性,居住地:某市某区。职业病史患者职业:退休工人,有高血压病史15年,冠心病病史3年,长期吸烟,每日约20支。入院情况患者因心前区疼痛入院,疼痛持续约30分钟,休息后未缓解,伴出汗、恶心,急诊入院。
入院诊断主要诊断患者入院诊断为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心电图显示:V1~V6导联ST段抬高,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2.5×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85%。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5ng/ml,肌酸激酶(CK)200U/L。
治疗经过药物治疗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抗凝、降脂、ACEI类降压药及硝酸酯类药物,共5种药物。介入治疗患者接受了冠脉介入治疗,成功植入支架1枚,术后恢复良好。康复训练康复期开始进行心脏康复训练,包括有氧运动、抗阻运动和呼吸训练,每周3次,每次30分钟。
02护理评估
生命体征监测血压监测患者入院时血压最高达180/110mmHg,经过药物治疗后,血压稳定在130/80mmHg以下,每日监测4次。心率监测患者心率波动在60-100次/分钟之间,未出现明显的心律失常,每日监测心率6次。呼吸监测患者呼吸平稳,频率在16-20次/分钟,监测呼吸频率每日不少于4次,确保呼吸功能正常。
心电图监测入院心电图入院时心电图提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V1~V6导联ST段抬高0.3-0.5mV,提示广泛前壁心肌缺血。治疗前后对比介入治疗后,复查心电图显示ST段明显回落,抬高幅度降至0.1mV以下,提示心肌缺血改善。随访心电图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及1年随访,心电图显示ST段恢复正常,QRS波群无异常,提示心肌梗死后心肌恢复良好。
血压管理降压药物患者接受ACEI类降压药(如洛塞汀)及ARB类降压药(如氯沙坦)联合治疗,剂量根据血压调整,目标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血压监测频率患者每日监测血压4次,包括起床后、餐前、餐后2小时及睡前,确保血压波动在可控范围内。生活方式干预通过饮食调整、限制钠盐摄入、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方式,辅助药物治疗,以降低血压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03护理措施
药物护理抗血小板治疗患者接受阿司匹林每日100mg和氯吡格雷每日75mg的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有无出血反应,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抗凝治疗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INR目标值维持在2.0-3.0之间,每日监测INR,调整药物剂量以维持有效抗凝状态。降压治疗根据血压情况,调整ACEI/ARB类药物剂量,如洛塞汀或氯沙坦,监测血压和肾功能,确保血压达标且肾功能稳定。
饮食护理低盐饮食患者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3克以内,减少腌制食品和高钠食品,预防血压升高和水肿。低脂饮食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每日脂肪摄入量不超过总能量的30%,预防心血管疾病。高纤维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摄入,每日摄入膳食纤维量不少于30克,有助于降低胆固醇和稳定血糖。
心理护理心理疏导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情绪支持鼓励患者保持乐观心态,通过音乐、绘画等艺术疗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家庭关怀指导家属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家庭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04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心绞痛症状识别心绞痛典型症状为胸骨后压迫感,常放射至左臂、颈部或上背部,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监测频率患者需每日监测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如出汗、恶心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预防措施指导患者避免诱发心绞痛的因素,如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心绞痛发作风险。
心力衰竭症状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常出现呼吸困难、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需密切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双下肢水肿情况。治疗原则治疗以利尿、扩血管、强心等为主,调整ACEI/ARB类降压药剂量,控制心衰进展,改善心功能。康复指导心力衰竭患者康复期应遵循医嘱,适当进行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逐步恢复日常生活和工作。
心律失常监测频率患者需每日监测心率,若心率低于60次/分钟或高于100次/分钟,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监测血压和心电图。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类型,给予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调整剂量以控制心率在正常范围内。健康教育教育患者识别心律失常的早期症状,如心悸、头晕等,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遵循医嘱进行自我管理。
05健康教育
疾病知识普及高血压认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