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7
附件2:
《无人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情况
总学时:36学时 (理论36+实践0) 总学分:2
修课方式:必修 考核方式:考试
课程分类:理论
适用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无人机应用基础》本课程培养掌握无人机应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维护技术,具有较扎实的的机械基础知识、电工和电子技术应用知识、无人机系统组成及构造基础知识、飞行原理与飞行性能基础知识和无人机飞行操控技能,掌握专业必备的核心技能,具有较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从事无人机的外业工作、一般故障检测与基本维修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重要性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面向无人机生产企业,从事无人机部件生产组装、总装调试、质量检验等工作;面向无人机营销企业,从事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工作;面向无人机用户单位,从事飞行、生产作业、生产管理、维护维修等工作;面向婚庆公司、报社、电视台、广告、农业植保、公安、消防、边防巡逻等具体工作。
(三)课程的基本理念
《无人机应用基础》课程设计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为指导,以无人机应用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设计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习情景,依托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创造最佳的学习环境和实训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四)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理论教学为主要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成绩评价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1.以理论知识讲授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重视无人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无人机的相关概念、无人机的结构与系统、无人机的飞行原理、航空气象、无人机的飞行管理、无人机的法律法规、无人机的操纵、无人机的日常维护和行业应用,由课堂学习发展到实践课程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通过合作学习、企业实际问题的思考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等社会能力(社会能力)。
2.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的课程开发
通过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来校指导,向一线无人机领域 从业人员了解工作任务与工作流程,进行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课程内容选取。通过企业老总来校举办讲座或行业企业骨干直接参与课程教学、教材编写,教师服务企业、学生顶岗实习等形式深度合作开发课程,以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3.以项目教学为手段的课程实施
一是教学组织模块化,把课程内容设计为数个教学项目、39个教学任务,教学要求具体并可操作;二是教学方法强调启发引导法、合作学习法、真实体验法、循序渐进法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三是考核体系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考核、鼓励学生不断追求完善的动态考核、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随机考核构成。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无人机应用基础 》课程把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要具备的无人机结构、无人机飞行原理、无人机飞行管理、无人机法律法规多种理论知识和无人机操纵、无人机的日常维护等技能 ,以及无人机主要行业中的应用概况,给予提纲挈领的介绍,使学生从总体上对无人机应用行业、无人机基础知识体系情况有一个整体印象和初步认识,为今后到无人机应用 相关岗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更好地提升无人机应用的职业素养、培育无人机应用职业情感、转化职业角色。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机械基础基本知识和理论
2、掌握简单的民航飞行员专业英语知识。
3、掌握工程力学、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知识和理论。4、掌握电工技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子技术等基本知识5、掌握微机控制技术、数码摄影技术。
6、掌握中国航空模型运动史知识、无人机驾驶员航空知识。
2.能力目标
1、掌握无人机组装调试与维修技术的基本能力。2、掌握无人机模拟仿真飞行操控的基本能力。
3、掌握飞行准备、操控能力,正常程序和应急程序检查与操作,飞行后检查与维护,任务载荷与作业评估能力。
4、掌握各行业无人机的操控能力,能够完成航拍、植保、巡检、测绘等工作。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掌握无人机的相关基础知识,通过交流、合作、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团队协作的综合素质。?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心尊重他人、不断激励自我;?
(2)善于整合资源、乐于团队协作;
(3)关注特色亮点、强化表达沟通;
(4)勇于企业实践、注重学以致用;
(5)拥抱环境变化、不断开拓创新。
四、课程内容(知识与技能)、要求及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开设一个学期,总共为36学时,按照每周2个课时进行。按照本课程不同项目分列出具体教学内容,针对专业学生特点,可以适当调整讲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