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南京十三中、中华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doc
2024届江苏省南京十三中、中华中学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毛泽东在一篇报告中说:“应谨慎地、逐步地而又积极地引导占国民经济总产值90%的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依据这一观点,建国后进行了
A.土地改革 B.农业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孙中山割辫子于广州起义失败之后,显示了一个革命先行者同王朝的决裂;黎元洪割辫于武昌起义的枪口逼迫之下,显示了一个旧官僚在推拽之下的政治转折;袁世凯割辫于就任民国大总统前夕,显示了一个名义上是共和主义者,但内心却是专制君主的人舍鱼而取熊掌的权衡。”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孙中山割辫表明了坚持改良主义的立场
B.黎元洪割辫体现了其人坚持革命的倾向
C.袁世凯割辫反映了民主科学已深入人心
D.三人割辫折射了近代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3.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同时期闪耀着不同的思想火花,有的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有的主张建立一个理性与永恒正义的王国。与上述主张分别对应的历史人物是
A.霍布斯/洛克 B.达·芬奇/苏格拉底
C.米开朗琪罗/卢梭 D.孟德斯鸠/狄德罗
4.2008年是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周年,安徽大学中国“三农”问题研究中心组织本科生社会实践团队进行了一次针对安徽农民的问卷调查。下图显示了问卷调查的部分结果,据此得出的结论最为准确的是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源于安徽 B.家庭承包责任制非常适合国情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严重的挫折 D.家庭承包责任制需要调整完善
5.观察下图,其转变最早可能出现在
A.18世纪末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70年代
6.电影《我的1919》为参加巴黎和会的主人公顾维钧设计了这样一段台词:“长久以来,中国人民期待着,期待着这个时刻的到来。……在这块土地上,诞生过举世闻名的孔子和孟子,他们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果和会将这些领土转让给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无疑是对中国人民的极大侮辱!”台词中论述的问题是指
A.德国领土的肢解分割问题
B.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海外殖民地分割问题
C.中国辽东半岛主权归属问题
D.中国山东主权归属问题
7.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
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
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
8.《新青年》创刊之初,宣扬科学与民主,介绍西方思想,却没有受到关注,不得不休刊。复刊后,对孔教展开猛攻,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新青年》影响力增强主要得益于
A.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B.顺应社会时局变化
C.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巴黎和会引发关注
9.1938年初,当国民党军向黄河以南大撤退、日军继续向中国腹地进军时,八路军采取“敌进我进”的策略,发动游击战,占领广大农村,形成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八路军的这一战略()
A.推动了抗日战争转人相持阶段 B.迫使日军放弃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C.说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主战场 D.表明游击战成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
10.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
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 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
11.历史学家陈旭麓评价一历史事件时说:“它以辛亥革命后的中国社会现实为认识起点,进而追溯到几千年历史凝结而成的文化传统,并对这种传统进行了总结性的理性批判。”该事件是
A.中共“二大” B.新文化运动 C.国民革命 D.二次革命
12.如表:苏联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据2.埃里克森U979—1990年的苏联》)据表可知
A.苏联学者的估计结果最为可信
B.西方对苏联的经济遏制不断加剧
C.斯大林模式的优越性完全丧失
D.科技革命倒逼国家战略适时调整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选官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朝梁武帝时,选举制度发生极大变化。他用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