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y辛弃疾词2首.ppt

发布:2017-07-11约5.36千字共3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永遇乐》写于开禧元年,其时词人以66岁的高龄出任浙东安抚使,镇守京口。京口是三国时吴国所置军事的重镇,又是南朝宋武帝刘裕北伐起兵的地方。当词人登上北固亭时,很自然地联想起在这里活动过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他赞美孙权、刘裕的英雄业绩,批评南朝宋文帝草率北伐,以及隆兴元年南宋张浚同样北伐而败的往事。故词作重在贬斥南宋朝廷一直偏安江南,不图恢复卑劣行径。字里行间充满了内忧外患的情绪,可谓满腔忠愤,几近绝望绝望! 用所在地历史事件来表达思想,是本词一大特色。这首词除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归宋的一节外,全属用典。有孙权称雄、刘裕挥戈、义隆北顾、去病封山、佛狸建祠、廉颇饭否。廉颇一事见于《史记》,其余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内容关合“京口怀古”这个题目。这和一般诗文用典很不同。词中提到几次南北战争,全是几十万人的大战,都不过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铺叙(金戈铁马),或反面点染(仓皇北顾),或亲身经历(烽火扬州),或借用遗迹(佛狸祠 下),境界全出而色彩各异。也使全词情调回旋跌宕。 阮郎归 辛弃疾 耒阳道中为张处父推官赋 山前灯火欲黄昏,山头来去云。鹧鸪声里数家村,潇湘逢故人。 挥羽扇,整纶巾,少年鞍马尘。如今憔悴赋招魂,儒冠多误身。 【注解】招魂:《楚辞》名篇,屈原为楚怀王招魂。儒冠多误身: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诗句“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赏析】淳熙六年,作者任湖南转运副使时写此词。巧妙用典,表现了词人屡遭贬斥,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 交流案 1.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A. 千古风流人物(英俊潇洒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英雄业绩) B.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故都,指南唐金陵) 故国神游(旧地,指三国古战场) C. 小楼昨夜又东风(春风) 金风玉露一相逢(西北风) D.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怎么经受)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胜任) 【答案】选B/A上句:英雄;C下句:秋风;D下句:不堪、不能。 【答案】这首词用典和一般辞章家用典不同。所用典除末了廉颇一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是应有的内容,且关合“京口怀古”这个题目。/用廉颇典,表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发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 2.辛弃疾《永遇乐》多用典故,有人说他有“掉 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3.用“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典故,有作者怎样 的情感寄寓? 答: 答: 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题。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简要指出词上阙所绘景物特征,并结合全词分析词人触景所生情感。 答: 【答案】好景不长:暮春时节,寒雨急风摧花。/见早晚风雨摧花落而生无尽国破家亡之恨。 了解宋词的发展及豪放的风格; 感受辛词的情怀及报国的理想。 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他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使词跳出花间月下而有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辛弃疾更是将爱国情怀填入词作,成为时代最强音。与之相先后,李清照的词,抒家国之痛,成为婉约中最具真情的绝响。 预习案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于绍兴10年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败亡已13年。他的祖父辛赞曾在金朝做官,但心怀宋室,常带着辛弃疾“指画山河”“谛观形势”,要待时机成熟,起兵抗金复国。21岁的辛弃疾率众?2000多人起义,加入以耿京为首的抗金义军。辛弃疾曾亲率?50?骑,直入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杀害耿京、瓦解义军的叛徒张安国,渡过淮水,南归建康(南京)。 南归的辛弃疾一再奏表,主张北伐。朝廷只派他地方官职,不给他带兵的机会。他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安抚使等,多有利国便民举措。从?43?岁起,他闲居江西信州达20余年。到了晚年,朝廷又起用他,任浙东安抚使和镇江知府。朝廷对他总是起而又黜,罢而又用。他不论出仕或归隐,从不放弃自己伐金复国的主张。但由于政敌的排挤,他始终未能实现自己的报国理想,67岁志未遂而死。 辛弃疾 岑cén:小而高的山。 簪zān:别住头发的簪子。 游子:久居外乡的人。 吴钩:钩,形似剑而曲。春秋吴人善铸 钩,故称。 脍kuài:把鱼、肉切细。 揾wèn:拭擦。 预习案 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