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物联系统原型搭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同步备课(浙教版).docx
7.10物联系统原型搭建(教学设计)-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同步备课(浙教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本章节内容为“7.10物联系统原型搭建”,选自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本节课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物联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搭建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等核心素养。通过物联系统原型搭建,学生将学习如何将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提升创新设计能力;同时,通过团队合作和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课程还将强化学生的信息伦理意识,使其在技术应用中遵循正确的道德规范。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
学生在进入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简单的编程概念以及基础的物联网概念。他们能够识别常见的计算机硬件组件,理解基本的编程逻辑,并对物联网的基本原理有所了解。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
七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技术类课程有较高的兴趣。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愿意尝试新的技术和工具。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偏好动手实践,通过操作来学习;而另一部分学生可能更倾向于理论学习,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解释。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学生在搭建物联系统原型时,可能会遇到硬件连接困难、编程逻辑理解不透彻等问题。此外,对于初次接触物联网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数据处理流程可能是一个挑战。此外,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的沟通不畅和分工不明确也会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物联网模块套件(包括传感器、微控制器、连接线等)、计算机设备、编程软件(如ArduinoIDE或Scratch)
-课程平台: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编程学习平台
-信息化资源:物联网相关教学视频、案例库、技术文档
-教学手段:实物展示、小组讨论、项目式学习、在线测试与反馈系统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
详细内容:
-利用多媒体展示物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物联网吗?它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计算机硬件和编程知识,为新课做铺垫。
用时:5分钟
2.新课讲授
详细内容:
(1)物联网基本概念
-解释物联网的定义、组成和特点。
-通过实例分析物联网的工作原理。
用时:10分钟
(2)传感器与微控制器
-介绍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讲解微控制器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展示传感器与微控制器之间的连接方式。
用时:10分钟
(3)编程实现
-以Arduino为例,讲解编程语言的基础语法和编程方法。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编写控制传感器和显示数据的程序。
用时:10分钟
3.实践活动
详细内容:
(1)硬件连接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物联系统原型搭建步骤,将传感器、微控制器和显示屏等硬件连接起来。
-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学生正确连接硬件。
用时:15分钟
(2)编程调试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程序示例,编写自己的控制程序。
-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编程问题。
用时:15分钟
(3)系统测试
-学生运行程序,测试物联系统是否正常运行。
-教师检查学生的测试结果,确保系统功能实现。
用时:10分钟
4.学生小组讨论
写3方面内容举例回答:
(1)传感器选择
-学生讨论在搭建物联系统时,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例如,讨论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光线传感器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2)编程技巧
-学生分享在编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例如,讨论如何处理传感器数据、如何优化程序代码。
(3)团队合作
-学生讨论在小组合作中如何分工、沟通和解决问题。
-例如,讨论如何分配任务、如何协调进度、如何处理分歧。
5.总结回顾
内容: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物联网的基本概念、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应用以及编程实现。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物联网的应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提出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联网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
用时:5分钟
总计用时:45分钟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
学生在学习完本章节后,能够掌握物联网的基本概念、组成和特点,了解传感器和微控制器的工作原理,以及编程控制传感器的基本方法。学生能够识别常见的物联网硬件组件,理解其功能和应用场景。
2.技能提升:
3.创新思维: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如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实际问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