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江苏省扬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docx
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
高一语文
2025.01
注意事项:
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
1.试卷共8页;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准考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请认真核对规定填写
的项目是否准确、条形码上的信息与本人是否一致。
3.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
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
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
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在东京的留学生很有学法政理化以至
警察工业的,但没有人治文学和美术;可是在冷淡的空气中,也幸而寻到几个同志了,此外又
邀集了必须的几个人,商量之后,第一步当然是出杂志,名目是取“新的生命”的意思,因为
我们那时大抵带些复古的倾向,所以只谓之《新生》。
《新生》的出版之期接近了,但最先就隐去了若干担当文字的人,接着又逃走了资本,结
果只剩下不名一钱的三个人。创始时候既已背时,失败时候当然无可告语,而其后却连这三个
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了,这就是我们的并未产生的《新生》
的结局。
我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是自此以后的事。我当初是不知其所以然的;后来想,凡有一人
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
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呵,
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长大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
然而我虽然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
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摘编自鲁迅《呐喊·自序》)
材料二:
高一语文第1页共11页
有趣的是,《新生》杂志其实并未在历史上真正出现过,创办刊物是鲁迅从仙台回到东京、
“弃医从文”后进行文艺活动的第一次尝试,该计划因为“若干担当文字的人”与“资本”先
后失去着落最终流产——“这就是我们并未产生的《新生》的结局”。尽管后来鲁迅预备发表
在《新生》上的文章均借着《河南》与《域外小说集》得到了问世的机会,但《新生》本身仍
然是一个在实践上失败了的事件,并非历史上真实存在之物。而正是这个只能出现在回忆中的
理念性的东西,却获得了最接近历史叙事法的叙述:在一连串虚化的所指中,得到了具体明确
的命名。
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对鲁迅其人日甚一日的过分熟知,使得《新生》被视为实证材料,在
研究者的视域中与隐匿在虚化写法后的其他历史信息并无二致。但这种“实证”,其事实基础
在于鲁迅借《河南》与《域外小说集》发表出版、后来辑入《坟》的诸篇文章,而并非《新生》
本身。作为文艺刊物的《新生》实际上只是一个指称,是史料库里的一条存目,并不对应任何
真实的、物理性的实物。因此,《新生》相对于其他被模糊掉的历史信息,是一种明显的异质
性的存在,它在文本的形式结构上提示了叙事中实名与虚化的倒错。
这种倒错首先关联着自叙性写作在文学家那里的意味。在由回忆连缀起来的叙事中,当鲁
迅征用“过去”说明“当下”(《呐喊》的写作)时,“过去”的全部价值在于从中抽象出的一
种审美意义,而非历史编年中的客观存在。这种审美意义为“当下”所规定,是“过去”在写
作主体的当下语境中的折射。《新生》在《自序》中出现,正是对这种审美意义的强调:相对
于历史的“真实”,《新生》的失败留下的绵延心情才是真正值得作家“记念”与书写的。而那
种很难用确切语汇表述与概括的心情,也只有在讲述《新生》的筹办与流产的过程中才能获得
体贴。只有经由叙事,情感才能随事赋形,获得完整的表达。
小说集《呐喊》作为“听将令”的产物,必然要求一种集体性的、宏观指向的话语或题旨:
当新文化运动尘埃落定,作为主要参与者的鲁迅在1922年底的追忆就不能不与历史发生关系。
在这个意义上,《新生》的被实名与其他历史信息(年代、地址)的被虚化,不如说是作者在
宏大历史中对私人话语的有意保留和凸显。一方面,以“新”自谓的新文化运动,其文艺启蒙
的逻辑在鲁迅这里被提前至日本时期,作为忆“旧”的对象,体现为规模十分有限的共同体以
及短暂且最终失败的文艺活动;另一方面,《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