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互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docx
智能交互课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智能交互课件,紧紧围绕听、说、读、写、思五个关键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同时借助该课件具有的直观性、启发性、智能性特点设计教学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智能交互课件的应用,促使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课堂学习主体。
关键词:智能交互课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0引言
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学科,它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交互技术悄然诞生。教学课件伴随着单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变迁发展,其功能不断完善。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学课件与智能交互技术结合,产生了智能交互课件。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用智能交互课件,紧紧围绕听、说、读、写、思五个关键环节开展教学设计,可以实现启迪学生思维和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本文结合几个实例阐述智能交互课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1运用智能交互课件合理引导学生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学会倾听与表达,初步学会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能根据需要,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不能以图像文字的展示代替学生对语文课文的阅读与感知,而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多听、多读、多想。如在小学四年级语文《爬山虎的脚》一课教学中,笔者选择语音朗读的课文,配以和课文内容相符的爬山虎视频和优美音乐,同时以字幕形式呈现课文内容,用智能交互课件实现“回放、一句句读、重难点词的音义、自己跟读背诵”。一方面利用智能交互课件所营造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展开情景想象和联想,加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大容量、多渠道的课文内容显示,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边听、边看、边想,自然而然地融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应用智能交互课件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把计算机当成呈现信息的载体和工具,而应该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例如,在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教学中,借助智能交互课件用动画演示了地球中生代时期生命演化过程的主角——恐龙,配以教师亲切自然的朗读。如“快看!马门溪龙悠闲地在河边觅食,霸王龙疯狂地张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的牙齿,冲出森林”。朗读和动画的融合,把学生带入遥远的远古时代。这种教学设计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将课文中生字的笔顺书写制作成交互动画,并配以读音、字义、结构、组词、造句、图像等拓展性知识点。智能交互课件特有的交互功能可以让学生反复操作训练,逐步提升听说读写能力。这种多样化的外部感知和反复强化知识理解的教学模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2发挥智能交互课件的直观性优势,解读语言意向
2.1创设具体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语言文字除了具有显现的表层意义,大多还具有深层含义。对于课文,仅凭教师的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和体会其深层含义。智能交互课件能够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语句,采用动画模拟、放大观察和情景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阻碍,更好地理解语言意向。
学生的思维多是从直观表象开始,起点大多是一幅画面或者一件事物等具体内容。教师在分析课文时,要充分利用智能交互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创设具体情境,启迪学生思维。以此为起点,再加上教师恰当的引导,学生自然会产生联想和想象,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也就逐渐清晰明了。如在学习小学五年级语文《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十分巧妙。作者王安石先用“过”,后改为“入”,再改为“满”,都不合意,最后才选定“绿”。利用智能交互课件设计一段动画,让学生理解“绿”字的妙处。江南的田野、河岸村舍从一片萧瑟的灰色慢慢地披上绿装,燕子穿梭于两岸,大地又充满了生机。动画将古诗中的抽象文字转化为动态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让他们领悟到“绿”字在诗中不仅表示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还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意境。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既领悟了抽象词的运用,又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
2.2展示事物发展变化过程
智能交互课件能够针对一些不可重现的关键过程,采用数字动画模拟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思维阻碍,更好地理解客观事物发展和变化过程。如小学四年级语文《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作者推测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演化而来,学生难以理解该科学假设。智能交互课件用数字动画动态模拟其演化过程,把复杂的进化过程形象直观、动态地呈现出来。如“一些小型猎食性恐龙,前肢长出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