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文明与现代经济》教案-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docx
《古老文明与现代经济》教案-2024-2025学年仁爱科普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
1.人地协调观
分析中国古老文明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文明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树立人类活动应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观念。
探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在传承古老文明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2.综合思维
运用地图、图表和文字资料,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中国古老文明的特征及其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跨学科思考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区利用自身的古老文明资源发展特色经济的案例,理解区域发展的综合性和复杂性,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能力。
3.区域认知
明确中国不同区域古老文明的分布特点和独特之处,认识各区域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优势和差异,形成对中国不同区域的整体认知。
了解中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古老文明在国际交流中的影响力,增强学生对国家整体形象和国际地位的认知。
4.地理实践力
组织学生收集本地与古老文明相关的资料,如历史遗迹、传统手工艺等,并分析其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开展小组讨论或实地考察,让学生就如何利用古老文明资源促进本地经济发展提出建议,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中国古老文明的主要特征和代表性成就,如四大发明、传统建筑、传统文化艺术等。
古老文明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多种体现形式,如文化旅游、传统手工艺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
分析不同地区依托古老文明发展现代经济的成功案例。
2.教学难点
理解古老文明与现代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机制,即古老文明如何为现代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支撑,现代经济发展又如何促进古老文明的传承和创新。
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出发,综合考虑自然、人文等多种因素,为地区经济发展与古老文明传承的协调发展提出合理建议。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中国古老文明的图片、视频资料,如四大发明的制作过程动画、故宫等传统建筑的精美图片、各地文化旅游宣传片等。
收集整理与古老文明和现代经济相关的案例资料,如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西安文化旅游发展等案例的详细介绍及相关数据图表。
准备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以及空白的中国区域地图,用于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古老文明的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为学生分组准备讨论记录纸和笔,方便小组讨论时记录观点和想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播放一段展现中国古老文明与现代都市繁华景象交织的视频,视频中既有古老的长城、故宫等历史遗迹,又有现代化的上海陆家嘴金融区、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等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在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中国的古老文明和现代经济的发展,那你们能说一说古老文明和现代经济之间可能存在着怎样的联系吗?”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思考和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视频,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老文明与现代经济的联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初步了解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知程度,便于后续教学内容的调整和深入。
新课讲授
1.古老文明的璀璨光辉
教师活动:展示世界地图,指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运用PPT展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图片和简要介绍,提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四大发明,那谁能说一说四大发明在当时对中国以及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进行回答。接着,展示中国传统建筑(如故宫、苏州园林)、传统文化艺术(如京剧、书法、剪纸)等方面的图片和视频资料,介绍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提问:“从地理角度看,这些传统建筑和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什么关系呢?”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活动:观看资料,思考问题,积极回答教师关于四大发明影响的提问。在小组讨论中,结合地理知识分析传统建筑和文化艺术与环境的关系,代表小组发表观点。
教师总结:四大发明是中国古老文明对世界的巨大贡献,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火药改变了战争方式,指南针推动了航海事业的进步。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艺术的形成深受当地自然环境(如气候、地形、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如历史、民俗、宗教等)的影响。例如,苏州园林的精巧布局与江南水乡的温润气候和丰富水资源相适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丰富的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中国古老文明的辉煌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以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古老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地理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渗透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小组讨论活动则锻炼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古老文明孕育现代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