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LOGO LOGO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第一页,共20页。 医疗处置重要步骤 静脉 输液 静脉 治疗 最常用 最直接 有效的 90%-95%住院病人 技术:影响现病人的安全 影响医疗护理质量 临床治 疗手段 第二页,共20页。 水泡 外渗 外渗淤血 条索状静脉炎 肿胀 溃烂 常见的输液并发症 第三页,共20页。 静脉输液常见并发症 药物渗漏 导管堵塞 血 肿 静 脉 炎 第四页,共20页。 静脉炎 静脉输液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 临床表现为穿刺静脉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索条状改变和结节甚至形成溃疡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干扰了正常的临床治疗。 第五页,共20页。 评估 静脉炎 静脉炎临床表现与分级 级别 临床表现 0 没有症状 1 输液部位发红,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 3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 4 输液部位疼痛,伴有发红和(或)水肿,有条索状物形成,可触及条索状静脉,长度大于2.5cm,有脓液流出 第六页,共20页。 相关因素: 1.pH值: 2.渗透压: 3.血液稀释不充足:细小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过浅 4.消毒剂未干 5.刺激性药物输注后没有进行充分冲管 化学性 血栓性 机械性 细菌性 手卫生 消毒方法 接头污染 留置时间 敷料更换 相关因素: 1.穿刺部位固定不牢靠,造成针尖在血管滑动 2.选 选择的导管管径 太粗,刺激到血管壁 3.穿刺部位太靠近关节 静脉炎——分类 第七页,共20页。 预防 上肢静脉 保护血管 控制微粒 无菌技术 常规评估 操作原则/手卫生原则 常规静脉输注/置管血管 有计划地更换输液部位 切忌在同一条血管的相 同部位反复穿刺 输注途径 严格控制各种微粒通过 静脉输液进入血液循环 根据所用溶液或药物的类型、pH、渗透压、浓度、剂量、给药速度,选择适当的输注途径 对穿刺部位和肢体应常规进行评估,询问患者有无疼痛、发热、刺痛、灼痛和其他不适 消毒避开穿刺点 75%乙醇/安尔碘应避开穿刺点以免引起化学性静脉炎 静脉炎 输血器与输液器 第八页,共20页。 处理 外周静脉置管部位一旦出现静脉炎应立即拔除 抬高发生静脉炎的肢体;避免剧烈活动 必要时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 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的修复能力和对局部抗炎能力 局部进行热敷或热湿敷(50%硫酸镁)或涂搽喜疗妥软膏 静脉炎 第九页,共20页。 血 肿 原因 短时间内在同一穿刺点反复穿刺。 针头对穿血管壁。 过度消瘦或年老患者血管周围结缔组织和血管壁薄弱。 拔针后按压时间过短、按压部位不准确。 误穿动脉而未确切止血。 静脉穿刺失败后又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止血带。 临床表现 局部肿胀、疼痛,局部皮肤呈青紫色 第十页,共20页。 预防及处理 加强培训,提高穿刺技术。 熟悉常用静脉和动脉间的解剖关系。 如一侧肢体穿刺不成功,应改为对侧穿刺。 局部隆起疑有血肿立即停止穿刺并拔针进行局部加压止血。 拔针后应按压针进血管处而不是针进皮肤处。 拔针后勿立即在穿刺肢体的上方绑上止血带。 已形成血肿者:小血肿无需特殊处理。大血肿早期冷敷,48小时后再用热敷促进淤血吸收。 血 肿 第十一页,共20页。 渗出: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非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 . 输液外渗: 外渗: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的腐蚀性的药物或溶液进入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液体渗漏 化疗药物外渗后,可出现疱疹及大水疱,随后出现溃疡,溃疡下方可见广泛组织坏死。 第十二页,共20页。 药液渗出临床表现与分级 级别 临床表现 0 没有症状 1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小于2.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大直径在2.5~15cm,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皮肤发白,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4 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水肿范围最小直径大于15cm,呈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为任何容量的血液制品、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