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毕业设计高原地震台网络机房建设安全思考.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9
重庆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高原地震台网络机房建设安全思考
目 录
中文摘要………………………………………………………………………………………… = 1 \* ROMAN I
1.引言……………………………………………………………………………………………1
2.康定地震中心站数字地震监测基本情况……………………………………………1
2.1地震数字化监测特点…………………………………………………………………1
2.2地震监测网络特点…………………………………………………………………2
2.3设置地震监测网络机房的必要性………………………………………………2
3.地震监测网络机房危害因素……………………………………………………4
3.1雷电危害……………………………………………………………………???………4
3.2浪涌电压危害…………………………………………………………………………4
3.3静电危害………………………………………………………………………………4
3.4火情危害………………………………………………………………………………5
3.5经常性危害……………………………………………………………………………5
3.6地震危害………………………………………………………………………………5
4.地震监测网络机房建设安全预设及实施……………………………………6
4.1接地电阻设置……………………………………………………………………6
4.1.1拉地材料…………………………………………………………………………………7
4.1.2辅助技术措施……………………………………………………………………………7
4.2避雷系统……………………………………………………………………………8
4.3供电系统……………………………………………………………………………9
4.4 地震台网络机房设计依据及要求……………………………………………………11
4.4.1技术要求…………………………………………………………………………………12
4.4.2设计依据…………………………………………………………………………………12
4.5机房装修………………………………………………………………………………13
4.6防静电及防火设置………………………………………………………………13
4.7对经常性危害的设置……………………………………………………………13
4.8防震对策…………………………………………………………………………13
5.结论……………………………………………………………………………………13
致谢……………………………………………………………………………………………15
参考文献…………………………………………………………………………………………
1.引言
我国地震监测手段的发展已逐渐形成从数字化替代模拟化的格局。随着四川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十五”规划的实施,从2004年8月起,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地震中心站下属甘孜台等9个地震专业台先后进行了地震监测网络机房的初期建设。作为其中的组织设计及实施人之一,笔者亲历了这些网络机房建设的全过程。本文将根据在地震台站网络机房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着眼我国“十一五”数字地震观测手段的安装及运行,提出有实用价值的高原地震台网络机房建设安全思考模式。
2.康定地震中心站数字地震监测基本情况
康定地震中心站始建于1970年,行政隶属四川省地震局,下辖甘孜台等9个地震专业台站,有四类监测学科,即测震观测、地壳形变、电磁及地下流体监测。地震监测手段运行方式上,2005年以前,基本沿用传统的模拟记录;其后,由于计算机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随着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局部调整,少数模拟监测手段逐渐被数字监测手段所替代,如地壳垂直形变、水平伸缩应变及重力观测。但多数监测手段如测震、地磁、地电、地下流体及水平摆等仍然采用模拟观测。在这种模拟与数字地震监测并行运转的情形下,以计算机单机进行地震监测日常数据处理为标志,微机、数采、GPS授时服务、DDN线路、互联网、网络机房...地震监测数字化、网络化悄然走进高原地震台站。
2.1地震数字化监测特点
数字地震观测系统与模拟地震观测系统的外在区别在于数字地震观测系统记录下来的是数字数。这些数字数存储在计算机的存储器(内存和硬盘)中,可以转存到软盘、光盘或磁带中,可以通过打印机打印出来,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相应的曲线,也可以再转换成模拟量,形成类似于传统地震图、模拟物理量的记录曲线。改变了过去模拟监测条件下观测资料精度低、信息不丰富、传递速度慢、时效性差的状况。
2.2地震监测网络特点
地震台站的地震信号通过电话线传到四川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