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对策研究.pdf
我国教育公平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
公平的重要基础”,教育公平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以及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有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教育公平已经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热点社会问题。本
文将聚焦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从教育公平的概念,教育公平在我国存在的问题,
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措施四个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促进我国教育公平
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城乡差距;终身教育
一、教育公平的概念
教育公平的内容在现实中不断演进,现今被广泛认可的教育公平的内涵为:
(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
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这三个层次也被
瑞典当代著名教育学家托尔斯顿#8226;胡森概括为教育起点公平,教育过程公
平,教育结果公平。教育起点公平即每个人不受性别、种族、经济地位、居住环
境等条件的影响平等的幵始其学习生涯的机会;教育过程公平是指个体受到平等
的教育过程的对待,它是教育公平的核心因素;教育结果公平指每个学生能够有
效利用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取得同等的学业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
到最充分的开发1,是教育公平的最终目标和理想。
二、我国教育公平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人口多、地域广、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原因,现实生活无论在微
观层面还是宏观层面都存在教育不公的现象。
(一)微观层面
1.重点班与普通班:
我国的多数学校“唯分是图”,为了培养更多高分学生,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根据考试成绩将学生分成实验班、重点班、普通班,为好班配备最好的老师、最
先进的教学设备,紧抓学习成绩,对普通班学生的关注程度大大降低,只要保证
其不出事即可。
2.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使其不能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
在“唯分是图”的思想引导下,老师通常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在选班干部、
评选奖学金或安排座位上,很多老师都会照顾成绩好的学生,更有一些教师缺乏
师德修养,拉关系,搞权钱交易,在任命学生干部、评优选优生及座位的安排上,
依学生家长的权势、金钱、关系而定,关照权贵、大款子女,疏远平民子女。2
(二)宏观层面
1.地区公平缺失
地区间教育公平的缺失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我国东部、中部、
西部的教育条件差距相当大,一方面学龄儿童受教育机会不均等,据统计2010
年北京市的毛入学率达59%,而云南省毛入学率仅22%。另一方面,地区之间
的师资力量不平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学校多为现代化建设,校园美丽舒适,教室
内的多媒体设施配套齐全,但在西部偏远地区,校舍简陋,甚至有安全隐患,现
代化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必需品少之又少。而且从我国的高校分部来看,
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校的数目、质量远远大于一般的省市、自治区,特别中
部地区人口大省集中。
2.城乡公平缺失
我国的农村教育在各个方面都落后于城市。首先,表现为入学机会不平等,
城镇和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生比例存在巨大差距,与此同时,农村各类
学校的配备与人口严重失衡,部分地区存在学生多,学校少,学生上学困难等现
象,继而使得城乡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产生差异。3其次,城乡教学条件、教学
设施差距巨大,城市中的学校不论在硬件还是软件上都基本步入现代化,但农村
学校建设极其简陋,校舍存在安全隐患、教学设备短缺、教师水平不高等问题层
出不穷。
3.阶层教育公平缺失
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这些农民工的子女或独自留在
农村成为“留守儿童”,无法在农村接受良好的教育;或随父母进城,但进入城市
的这些孩子大多因为户口、借读费等问题无法进入城市中的公立学校,只能在专
为流动人口子弟开办的简易学校就读,这些学校往往条件很差。即使一些学生进
入了城市中的公立学校,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容易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
三、解决教育不公的对策
(一)加大财政投入
我国必须下决心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细分基础教育事权范围,切实约束县级
财政教育管理行为,并尽快把教育经费纳入到立法进程中,应在国家预算法中规
定,国家每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能低于4%,而且在若干
年内随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逐步增加至5%6%,只有改革教育财政制度,建
立起确保教育稳定增长的机制,才能使教育公平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