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浅析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内部审计作为完善公司治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自1983年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我国内部审计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粗略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观念;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149-01
我国的内部审计(以下简称“内审”)是随着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的建立、发展而产生、演化的,其主要功能是监督内部经济运行。然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壮大,内审在企业管理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一、我国企业内审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滞后,忽视内审
首先,从社会环境讲,人们重外审、轻内审,因外审约束力大于内审,部分企业的管理层、领导者对于内审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他们认为,内审限制了自己的经营权,对自身权威有负面影响,又或者认为内审可有可无,对公司价值最大化的实现帮助不大。因此不重视内审监督,不关注内审发展,内审地位得不到充分肯定,其作用发挥受到限制。
其次,从内审队伍本身来讲,认识上也存在误区,他们把揭示会计错弊、查处违纪违规作为审计主要目标;在审计中偏重微观、缺乏宏观意识,注重事后审计、忽视事前控制,内审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不科学
观念滞后影响内审的发展,而体制的不顺对内审的发展则是一个制约。我国的内审规划为单位内设机构,没有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一些错误的观点导致部分企业管理者忽视内审机构和内审人员,把内审人员精简并入财务部或综合办公室,甚至出现将内审机构撤销现象,内审机构设置的随意性很大。在日常实际经营中,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限制,相关法规赋予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内审的责任监督功能和风险控制功能便也难以完全发挥出来。管理体制不顺,机构设置不科学已成为内审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三)队伍建设滞后,专业素质偏低
伴随我国审计体系建设和审计工作的不断发展,专项审计活动正在拓展。这些专项审计活动需要有专门的人员来做,而我国企业的内审队伍中财务审计人员居多,年龄偏大,专业技能单一,对专业技术含量高或专业程度较高的业务难以承担,以至于影响到其职能的拓展和发挥。与此同时,由于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不完善,不能对内审人员进行及时的后续培养,进而导致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陈旧,对于新的审计理论或审计技术了解不多,影响审计质量的提高。
(四)内审的范围狭窄,审计行为不规范、缺乏连续性
当前我国企业的内审的对象一般都是财务会计凭证、账簿、财务报告等,内审人员也主要是对这些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查,而对于财务领域之外的经营管理领域,却并没有很深地涉及到,造成了内审范围狭窄的现状。
由于每年是不同的审计人员来审核各级单位的经营成果,审计人员对所审计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其对待问题的理解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会使审计结果不同及要求有所不同,使各企业在来年不知是按哪种要求去做。
二、建议及对策
(一)更新观念,找准定位,提高内审的地位
首先,企业管理层应给予内审充分的重视,将其作为改善公司治理的重点,降低企业经营管理风险的关键来看;其次,内审人员及其管理机构加速更新观念,变事后审计为事中、事前控制,内审工作前移,把审计活动与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对过程的控制和评价,而不仅仅是对结果的审核;再次,拓宽工作领域,明确工作定位。财务审计只是内审工作内容的一部分,扩大其专业化审计功能。内审工作要在专业化上下功夫,增加专业化审计项目,如,集中采购审计、工程建设审计、预算(计划)外经济事项以及辅属机构运行审计等,把审计工作贯穿于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中,实现内审对其经济活动的全程监督。
(二)理顺体制,优化结构,建立持续性风险导向内审
在机构设置上,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设置模式。 1.对于上市公司及国有控股或国有独资公司,都有相关规定,可以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机构; 2.对于非国有的大型股份公司及企业集团,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领导内审机构,充分发挥内审的职能,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3.对于一般小型企业,可根据实际需要自行决定是否设置内审机构。
建立持续的风险导向型内审。通过以风险为关注核心的内审,降低企业负面风险,提高对企业有正面影响的可能性,达到增加企业价值的目的,最终与其他公司治理方法形成合力,共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而对风险的控制,则既包括受托责任履行的遵循性,更包括对受托责任履行的效果的监督控制。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