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地球物理测井6(侧向测井).ppt

发布:2017-10-06约4.19千字共5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6 侧向测井(LL) 6 侧向测井(LL) 普通电阻率测井的弱点: 在高矿化度泥浆、地层为高阻薄层、且有侵入的情况下,其电流主要分布在井眼及围岩之中,使其测量结果不能反映目的层的电阻率。 6 侧向测井(LL) 改进的思路: 采用屏蔽电流控制主电流的流路(路径)使影响减至最小——发展侧向测井。 6 侧向测井(LL) 侧向测井的分类: 根据屏蔽(聚焦)方式及电极系的结构的不同,侧向测井可分为: 三侧向(深三侧向、浅三侧向) 七侧向(深七侧向、浅七侧向) 八侧向 双侧向(深侧向、浅侧向) 微侧向 邻近侧向 微球形聚丝 。 6.1 三侧向测井(LL3) 电极系的结构 : A0——主电极 A1、A2——屏蔽电极 B1、B2——回路电极 电极系中有三个柱状电极(回路电极除外)。 6.1.1 三侧向测井的电极系结构 A0——主电极 A1、A2——屏蔽电极 B1、B2——回路电极 电极系中有三个柱状电极(回路电极除外)。 6.1.1 三侧向测井的电极系结构 主电极较短,屏蔽电极较长。 浅三测向的屏蔽电极较深三测向的短。 浅三测向的回路电极离屏蔽电极较近,深三测向的回路电极离屏蔽电极较远。 6.1.2 三侧向测井的电流分布 测井过程中,A1、A0、A2具有相同有极性和电位且与B的极性相反。 深、浅三侧向的电流侧向流入地层。 6.1.2 三侧向测井的电流分布 深三侧向的主 电流能流入到地层较深的地方才开始发散。这主要是屏蔽电极长,回路电极远,聚焦能力强所导致的。 6.1 .3 三侧向测井的测量结果 电阻率: K—电极系系数(一般由实验或理论计算确定) I0—主电极强度 ΔU—主电极与无限远处的电位差。 6.1 .3 三侧向测井的测量结果 电阻率: 三侧向测得的电阻率仍是视电阻率(主电流流径的介质并非原状地层一种)。 记录点:主电极的中点。 6.1 .4 三侧向测井的影响因素 rm-泥浆的电阻 rmc-泥饼的电阻 ri-侵入带的电阻 rt-原状地层的电阻 6.1 .4 三侧向测井的影响因素 (1)井眼和泥浆的影响; 井眼的影响由井眼的直径及流体的电阻率所决定,当井内的流体的电阻率较低,且井径不是很大时,井眼的影响较小 6.1 .4 三侧向测井的影响因素 (2)泥饼的影响 泥饼的影响由泥饼的厚度(hmc)、和泥饼的电阻率(Rmc)所决定。通常hmc很小,其对测量影响很小。 6.1 .4 三侧向测井的影响因素 (3)泥浆侵入的影响 影响的大小由侵入深度(di)侵入带的电阻率(Ri)所决定。 6.1 .4 三侧向测井的影响因素 ⑷围岩的影响 围岩影响的大小由地层的厚度(h)和围岩的电阻率(Rs)所决定。 当h4倍主电流层的厚度时,影响较低大,主要是影响电流的分布,即主电流层包含了非目的层(围岩),围岩电阻率低时,分流严重,使RlL3不能很好地反映目的层的Rt 6.1 .5 三侧向测井的测井曲线 6.1 .5 三侧向测井的测井曲线 三测向测井曲线的特点 ①岩层的界面处视电阻率急剧增大 因为层界面处,电流的分布集中在低电阻一侧,所以RLL3(R1+R2)/2 6.1 .5 三侧向测井的测井曲线 三测向测井曲线的特点 ②对应于地层的中部曲线的值最接近于地层的真电阻率。 深三侧向:反映的是原地层的电阻率(Rt); 浅三侧向:反映的是侵入带的电阻率(Ri) 6.1.6 三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⑴划分岩性并决定层界面的位置(以地区经验为基础) 6.1.6 三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⑵识别渗透层 在渗透层处两条曲线(深三侧向、浅三侧向)出现差异,这主要是由于滤液与地层流体的差别所引起的。 6.1.6 三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⑶判断油气水层 ①仅用深三侧向: 油气层的RLL3高,水层的RLL3小(以地区经验为基础)。 6.1.6 三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⑶判断油气水层 ②用深三侧向与浅三侧向的差值进行判别 : Ⅰ    时 一般情况下(中、低矿化度): 油层为正差异 水层为负差异 6.1.6 三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⑶判断油气水层 ②用深三侧向与浅三侧向-的差值进行判别: Ⅰ    时 特殊情况下(特别高矿化度地层水 ):油层和水层可能都出现负差异,但差异的大小不同。 6.1.6 三侧向测井资料的应用 ⑷确定地层的电阻率 ①用深三侧向的视电阻率确定Rt: Ⅰ对应于地层中部读取极值; Ⅱ对其作相应的影响因素校正。 *根据仪器的型号、测井时的环境选择相应的专用图版或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