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课题申报书:“三全育人”视域下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实践路径探究.docx

发布:2025-04-08约7.15千字共1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科学规划2025年度重点课题申报书、课题设计论证

求知探理明教育,创新铸魂兴未来。

“三全育人”视域下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实践路径探究课题设计论证

研究现状

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主体观念不清晰、教育内容形式单一、生涯发展与求职就业相脱节等问题。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职业规划重视不够,缺乏清晰的职业生涯主体观念,部分学生选择专业具有盲目性,对专业前景不了解,导致学习内驱力不足。普通高等学校在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及个性化规划指导方面有所欠缺,实践教育环节薄弱,教育形式相对单一,以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系列讲座为主,缺乏多样性与针对性,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学生生涯发展缺乏全过程动态管理,与求职就业环节分离,部分学生因缺乏监测与反馈机制及一体化教育发展平台,在变化中逐渐失去方向,出现懒就业、难就业情况,毕业生就业岗位与专业匹配度不高,离职率较高。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已取得一定成果,但仍缺乏鲜明理论体系和理论层面指导性,且未从理论和实践双层面支撑研究。

选题意义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三全育人”理念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新方向,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和质量。如今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

响应国家人才培养要求,将立德树人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职业发展,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将思政教育融入其中,使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研究价值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通过实践育人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通过参与实践活动,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创新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更新社会公益服务内容,提升社会治理参与度。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不仅能够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贡献,还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升社会治理的参与度,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

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重要观点

研究目标

构建“三全育人”视域下院系大学生生涯教育实践路径,旨在强化协同育人机制,使学校、家庭、企业等各方力量紧密合作,共同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支持。通过优化职业生涯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职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同时,完善促就业举措,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资源,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就业质量。

研究内容

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体系,包含“企业说”“导师谈”“朋辈行”“导员讲”四个模块。

“企业说”模块分为“校内说”和“校外说”两个方面。在校内说活动中,邀请专业相关行业管理人员、知名企业高管等,以讲座指导、专题培训等方式对在校同学进行行业形势、校企对接方面的指导,从企业管理人员角度谈就业形势,解答同学们的相关问题。在校外说活动中,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实地了解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增强学生对职业的直观感受。

“导师谈”板块,主要以主题讲座、团体辅导等方式开展,邀请就业指导专业教师、职业规划师等,从专业人士的角度解答就业困惑,对在校同学进行就业技巧、求职心态方面的指导。

“朋辈行”板块,主要以交流分享、座谈沙龙等方式开展,邀请我院、我校的校友、优秀学子等,从朋辈角度交流求职就业感悟,对在校学生进行学业规划、职业选择方面的分享。参考豆丁网的《朋辈引领——大学生创新实践下构建协同育人模式新探索》,发挥朋辈引领在大学生协同育人中的作用,从朋辈角度交流求职就业感悟,双向渗透,解决学生就业方面问题的同时也为学生积攒社会资源,让学生不仅“进得去”,还能“留得下”、“上得去”。

“导员讲”板块,主要以主题班会、年级周会等方式开展,通过各年级辅导员,对所带学生进行专题指导,重点放在就业政策的解读,就业程序的讲解上。

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育人路径,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程度,创新服务形式。

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影响力大、活动力度强、专业化程度高、服务形式新颖等特点。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喜闻乐见,大学生志愿者在社区建设、西部开发、乡村支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范围,提高社会影响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为学生创业就业积累经验,帮助青年团队树立正确三观,拓展思政教育实践路径。高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青年学生团体提供参加社会志愿活动的机会,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乡建设和社会经济体系改革,提高学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