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部病害分离.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实验三 叶部病原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 柯氏准则: 这种微生物经常与某种病害有联系,发生这种病害往往就有这种微生物的存在; 从病组织上可以分离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并且可以在各种培养基上研究它的性状; 将培养的菌种接种在健全的寄主上,可诱发与原来相同的病害; 从接种后发病的植物上,能再分离到原来的微生物。 一、实验目的 为了证实其病原菌的特性; 为了进一步研究病原菌的形态、生活史、生理和生态特性; 为了获得其发酵液等 鉴于以上原因,分离和纯化真菌是必需的,是保证整个实验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 二、实验原理 真菌的分离就是将所需要的真菌与其他杂菌分开,供给适当的条件,使它们繁殖而得到纯培养。 为了获得某微生物的纯培养,一般是根据该微生物对营养、酸碱度、氧气等条件要求不同,而供给它们适宜的生活条件,即让病原菌生活在适宜的培养基上,或加入某种抑制剂造成只利于此菌生长,而抑制其他菌生长的环境,从而得到纯培养菌株。 三、实验步骤 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工作台的灭菌 (2)培养基的准备 (3)操作人员的清洁 (4)分离所需用具的消毒与灭菌 培养皿、小烧杯、接种针、酒精灯、解剖刀、剪刀、纱布、记号笔、镊子、酒精、培养基、 表面消毒液 2. 分离材料的选择 (1)必需是新鲜发病的植株、器官或组织 (2)选择的组织必需是病健交界的部位 原因:主要是尽量减少腐生菌的污染 3. 组织的表面消毒 (1)升汞溶液:一般用0.1%的升汞溶液;升汞表面消毒所需 的时间因材料不同,处理的时间可自30s-30min不等,通常为3-5min。(现在不用) (2)次氯酸钠:所用的浓度一般每一次使用的是3%-5%的水溶液,消毒时间为5-15min。 (3)酒精:常用浓度70%酒精。消毒时间一般很短,只有几秒钟至1min。 4. 一般分离方法 病原真菌种类繁多,其分离的方法不同,而同一种材料又可用不同的方法分离。常用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组织分离和稀释分离法。 (1)组织分离法 植物病原真菌(尤其是叶部病害)的分离一般都是用组织分离法,即就是切取小块病组织,经表面消毒和无菌水洗过之后,移在培养基平板上培养。 注意事项: ① 组织大小要适宜,一般为4-5mm的小块。 ② 切取的组织块必需是病健交界的部位。 ③ 要掌握消毒时间的长短。 (2)稀释分离法 植物病原真菌的分离一般很少用稀释法分离,但对于一些产孢子量极大的病原真菌和霉菌,可以配制成孢子悬浮液进行稀释分离。 具体步骤:将寄主组织受害部分的孢子洗下配成悬浮液,经稀释后与熔化并冷却到45度左右的培养基混合,然后倒在灭菌的培养皿中。 注意事项: ① 待分离组织必需是新鲜发病的。 ② 要掌握培养基的温度。 ③ 要掌握孢子悬浮液的浓度。 (3)细菌污染的排除 在分离过程中,由于细菌生长繁殖速度快于真菌,是获得病原真菌纯培养最大的障碍。因此,在分离过程中,常采用一些方法来抑制细菌的生长,从而保证能够获得目的菌株。 ① 将培养基调节到酸性反应,在100mL培养基中加3滴25%的乳酸。 ② 培养基中加入适当的抗菌素,以抑制细菌的生长。 常用的抗菌素: 金霉素:浓度为30μg/mL,可以抑制多数细菌的生长; 青霉素:浓度为20μg/mL,可以抑制革兰氏反应阳性细菌的生长; 多粘霉素: 浓度为5μg/mL,可以抑制革兰氏反应阴性细菌的生长; 链霉素:浓度为4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 氯霉素:浓度为50μg/mL,可以抑制大部分细菌的生长。 使用方法:除去氯霉素可在灭菌前加入外,其他抗菌素都应在培养基灭菌后并冷却至45℃左右时加入。 ③ 双层培养基法 真菌菌丝体能够穿透培养基,而细菌则没有这种能力。 5. 真菌培养性状的观察 培养真菌的目的主要是观察它的性状;研究环境条件对它的影响;了解其生理生化特性。 (1)培养性状的观察:观察和描述真菌的性状最好是培养在琼胶培养基上。 观察和记载的项目主要是: ① 菌落的质地;② 菌落形成是凸起的或者是有成簇的菌丝体;③ 形成成堆的孢子是干的还是粘性的;④ 各种子实体和休眠结构的形成和所需的时间;⑤ 菌落正面和背面的颜色,有无色素渗入培养基中;⑥ 有无特殊气味;⑦ 菌落中有没有部分呈扇状;⑧ 生长率的快慢。 注意事项: ① 培养性状的观察与描述需要不断的观察,有一定的时间延续性; ② 最好选用多种培养基; ③ 培养性状的描述要注明培养基的种类、培养温度和有无光照等。 (2)生长量的测定 为了研究真菌的营养要求和环境影响,必需知道他们的生长率。 在一定时间内菌丝体增长的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