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友善让生活充满阳光”为主题征文三篇《雨伞下的暖阳》《千年仁心照今路》《微笑无国界》.doc
以“友善让生活充满阳光”为主题征文三篇:
征文一:《雨伞下的暖阳》
窗外,雨丝密密地斜织着,像是给教学楼披上了一层薄纱。我望着这雨幕,思绪不禁飘回了高一的那个雨天。
那时,学业的重压如乌云般笼罩着我,成绩的起伏让我的心始终悬在半空,焦虑不安。而在班级里,我像是一个孤独的行者,与同学们似乎隔着一层无形的膜,难以真正融入,内心满是寂寥。
那天,雨来得突然,我没有带伞,眼看着同学们纷纷撑伞离开,我只能呆呆地坐在座位上,望着窗外越下越大的雨,心情愈发烦躁。就在我不知所措时,一把伞伸到了我的面前。我抬头一看,是班上那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男生,他略显局促地笑了笑,说道:“一起走吧。”
走在雨中,我才发现他的衣服有些褶皱,似乎刚从医院匆忙赶来。原来,他的母亲生病住院了,但他依然坚持每天来上课,还时刻关注着同学们的需要。我心中涌起一股敬佩之情,便和他聊了起来。他语气平淡却坚定地说:“学习再忙,也不能让心变冷。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衬是应该的。”那一刻,雨滴敲打着伞面,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为他的这番话伴奏,而那把伞,也仿佛成了一座温暖的小屋,挡住了风雨,让我的心被浓浓的暖意包裹。
回到教室后,我满心都是那番质朴却有力的话语。从那以后,我开始留意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小困难,发现有些同学在课业上存在困惑却不好意思开口询问。于是,我提议组建了一个班级“解忧信箱”,同学们可以匿名写下自己在学习上的问题,然后由大家共同来解答。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班级的氛围也变得越来越融洽。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完成了从“受助者”到“施助者”的转变。我开始理解到,友善就像一束光,能够照亮他人,也能温暖自己,而且这种光是可以传递和扩展的。《孟子》中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不仅是一种孝道的延伸,更是一种互助精神的升华。当我们把友善的触角从身边的人逐渐延伸到更广泛的群体,整个社会都会变得更加美好。
如今,坐在高三的教室里,回想起那个雨天和那把伞,心中依然满是感动。那把伞,不仅为我遮挡了风雨,更成为了我心灵的庇护所,让我明白了友善的力量。
在我们成长的“拔节孕穗期”,友善的实践尤为重要。它是我们心灵的阳光,能够驱散焦虑和孤独的阴霾;它是我们前行的动力,激励着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正如习总书记所说,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友善,就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应当精心培育的一颗种子,让它在我们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让我们都怀揣着友善,在校园里,在生活中,撑起一把把“雨伞”,去温暖他人,去照亮世界。因为,每一把友善的伞下,都有一束暖阳,汇聚起来,便是整个春天。
征文二:《千年仁心照今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中的这句古训,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熠熠生辉。它所蕴含的友善思想,与现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然而,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却时常感受到一种“友善焦虑”。网络上,恶意评论如洪水般涌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友善是否还能如往昔那般,成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回溯历史,孔孟的“仁爱”思想为我们塑造了“礼仪之邦”的文化基因。孔子倡导“仁者爱人”,孟子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思想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交往,从教育理念到政治治理,“仁爱”思想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华夏大地,使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则为友善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他强调将内心的道德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反对空谈。在现实生活中,友善不应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应体现在举手投足之间。一个真诚的微笑、一次热情的帮助、一句温暖的话语,都是友善的体现。王阳明的思想告诉我们,友善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在现代社会,友善的传承与发展有着丰富的现实例证。杭州亚运会期间,志愿者“小青荷”们用他们的微笑和行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文化包容。他们来自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却怀揣着共同的友善之心。无论是为外国运动员提供翻译服务,还是为观众指引方向,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友善的力量。
校园中的“传统文化社团”也在积极复原古代揖礼,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具有重要的现代教育价值。揖礼所蕴含的尊重、谦逊、友善等理念,通过社团活动得以传播。学生们在学习和实践揖礼的过程中,不仅了解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己的品德修养。
然而,有人认为传统友善观在现代社会已经过时。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以“鼓岭缘”中美青年交流项目为例,该项目以鼓岭为纽带,促进了中美两国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传统友善观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在这个项目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们,通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建立起深厚的友谊,这充分证明了传统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