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历史课件: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题复习.ppt

发布:2025-04-07约1.74万字共6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金朝的政治制度皇权体系采用汉族皇帝制度,皇帝为最高统治者汉法体系统治汉族地区采用汉族传统官制2女真法体系统治女真族地区保留部落传统民族政策推行以女真待女真,以汉人待汉人的政策4金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汉法与女真法并行。统治初期,完颜阿骨打采取因俗而治政策,对汉族地区沿用汉族制度,对女真族地区保留部落制度。随着统治的巩固,金朝逐渐加强了对汉族制度的学习,完善了中央和地方行政体系。金朝后期,汉化程度加深,中央设立了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等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三省六部体制。地方上实行路、府、州、县四级制度,与宋朝基本相同。金朝的政治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过程中的文化融合与制度创新。元朝的中书省制度中书省的地位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相当于宰相府,统管全国政务。中书省长官为丞相,由蒙古贵族担任,副职为平章政事,一般由汉族或色目人担任。元朝废除了三省制,中书省集行政决策和执行于一身,权力极大。职能扩大元朝中书省职能大大扩展,不仅管理行政事务,还统管军事、财政、司法等各个方面。中书省下设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管具体事务。元朝中书省的权力远超过以往朝代的中央机构,体现了元朝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宣政院与枢密院元朝在中书省之外,设立宣政院管理藏传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政务,设立枢密院管理军事,这些机构与中书省并列,直接对皇帝负责。这种设置体现了元朝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也反映了元朝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情特点。元朝的行省制度行省制的起源行省制最早源于蒙古军事征服过程中的临时机构。在征服金朝和南宋的过程中,蒙古设立行中书省处理军政事务。征服完成后,这些临时机构转变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形成了行省制度。2行省制的内容元朝将全国划分为11个行省,包括中书省直辖区和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甘肃等10个行中书省。行省长官为平章政事,统管辖区内军政民事,下设运司管财政,按察司管司法,形成了完整的地方行政体系。3行省制的特点行省是具有高度自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能独立处理辖区内的大部分事务。行省与中央中书省机构设置相似,形成了中央-行省-路-府州-县的五级行政体系。这一制度适应了元朝疆域辽阔的特点,提高了行政效率。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皇权空前强化明朝建立了空前专制的皇权体制,皇帝直接掌控行政、军事和监察大权。废除丞相制度,皇帝亲自处理政务,加强了对百官的控制。设立内阁协助皇帝,但内阁大学士只有议政权,无决策权,削弱了相权。特务机构林立明朝设立了多个特务监察机构,如东厂、西厂、锦衣卫等,直接对皇帝负责,监视百官,成为皇帝控制朝政的工具。这些特务机构权力很大,形成了恐怖统治氛围,加强了皇权对官僚的控制。地方三司分权明朝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制度,布政使司管民政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司法监察,都指挥使司管军事,三者分权制衡,直接对中央负责。这一制度防止了地方长官权力过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明朝的内阁制度1内阁的形成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成祖永乐年间开始让翰林学士协助处理奏章,形成了文渊阁待制制度。后来逐渐发展为内阁制度,内阁大学士成为皇帝的高级幕僚。2内阁的职权内阁大学士负责处理章奏,提出意见,供皇帝参考。他们只有审议权,没有决策权,一切决定由皇帝做出。内阁还负责草拟诏令,协助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是皇帝的重要助手。3内阁的地位演变明朝中期,内阁权力逐渐增大,出现内阁辅政的局面。明末,内阁与六部之间的矛盾加剧,导致政治效率下降。内阁制度反映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也暴露了其制度缺陷。明朝的六部制吏部管理全国文官的选拔、任免、考核、奖惩、升迁1户部负责财政收支、户籍、土地、赋税等事务礼部管理礼仪、祭祀、科举、外交等事务兵部负责全国军事行政事务,但无军队指挥权4刑部管理全国司法审判、刑律修订等事务工部负责营建工程、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各部尚书成为行政系统最高长官。这种体制使皇帝直接掌握行政权力,加强了皇权,但也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负担。为协助处理政务,设立内阁,形成了内阁-六部的行政体系。这种体制在加强皇权的同时,也导致了行政效率的下降。明朝的东厂、锦衣卫锦衣卫的设立与职能锦衣卫成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是皇帝的亲军和特务机构。其主要职责包括:保卫皇宫安全,担任皇帝侍卫;侦查情报,监视百官;执行特殊任务,如暗中逮捕、审讯重要犯人。锦衣卫拥有特别司法权,可以不经过正常司法程序直接逮捕审讯犯人。东厂的设立与职能东厂成立于明成祖朱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