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2025年针刀治疗椎动脉沟环综合症1例.pptx

发布:2025-04-05约3.05千字共3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5年针刀治疗椎动脉沟环综合症1例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病例概述

2.影像学检查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方案

5.治疗过程及效果

6.治疗总结与讨论

7.展望与建议

01病例概述

患者基本信息姓名年龄患者,男,45岁,汉族,已婚。职业住址职业为教师,居住在市区,居住环境良好,无特殊生活习惯。既往病史患者既往无重大疾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手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遗传史。

病史摘要起病时间患者于3个月前开始出现颈肩部疼痛,伴头晕,偶有恶心,症状呈间歇性发作,每次持续约30分钟至1小时不等。症状特点疼痛呈放射性,向左上肢放射,伴有视力模糊、耳鸣,有时伴有头痛,劳累后症状加重。加重因素患者症状在颈部活动时明显加重,尤其是在头颈部向左侧旋转时,症状出现频率增加。

体格检查颈部检查颈部活动度正常,无明显畸形,压痛点位于C2-3棘突旁,压痛范围约2cm,轻度压痛感。神经学检查感觉检查显示,患者左上肢感觉减退,痛觉减退区域约手掌大小,肌力检查显示,左上肢肌力稍弱,握力下降约2级。椎动脉检查椎动脉血流超声检查显示,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较右侧慢,平均流速差值约10cm/s,椎动脉波形正常。

02影像学检查

颈椎MRI表现椎间盘退变颈椎MRI显示C2-3、C3-4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高度降低,椎间隙变窄,信号强度减低。椎管狭窄C3-4椎管矢状径约12mm,较正常值窄,硬膜囊受压变形,脊髓信号未见明显异常。椎动脉沟环C2-3椎间孔内可见椎动脉沟环形成,沟环直径约5mm,椎动脉走行于沟环内,未见明显狭窄或受压现象。

椎动脉彩超检查椎动脉血流彩超检查显示,椎动脉血流充盈良好,左侧椎动脉峰值流速为55cm/s,右侧为60cm/s,血流速度符合正常范围。椎动脉走向椎动脉走行顺畅,未见明显迂曲或狭窄,动脉壁光滑,无斑块形成。椎动脉压力双侧椎动脉压力指数正常,平均压差在5mmHg以内,表明椎动脉压力平衡,无明显的血压异常。

其他相关检查脑电图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无癫痫波,脑电波活动规律,未见异常波形。血液检查血液生化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心电图心电图检查显示,患者心电活动规律,无心律失常,血压稳定,排除心脏疾病引起的头晕。

03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临床症状患者有明确的颈肩部疼痛、头晕、恶心等症状,且与颈部活动相关,持续时间较长。影像学证据颈椎MRI和椎动脉彩超检查结果显示椎动脉沟环形成,椎间盘退变,椎管狭窄等影像学特征。体格检查体格检查发现颈肩部有压痛点,神经学检查显示上肢感觉减退,肌力下降,符合椎动脉沟环综合症的诊断标准。

鉴别诊断颈椎病需与颈椎病相鉴别,颈椎病通常伴有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影像学上椎间盘突出明显,与本病例椎动脉沟环形成不同。脑梗塞脑梗塞可能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但脑梗塞有明确的脑部影像学改变,如低密度灶,与本病例不符。高血压高血压可引起头晕,但高血压患者通常有血压升高的病史和体征,血压控制不良时症状加重,与本病例症状特点有所区别。

诊断分析症状分析患者症状与颈部活动相关,持续时间较长,结合椎动脉沟环影像学特征,支持椎动脉沟环综合症的诊断。影像学证据颈椎MRI和椎动脉彩超检查均显示出典型的椎动脉沟环和椎间盘退变,进一步证实了诊断。鉴别诊断通过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如颈椎病、脑梗塞等,最终确诊为椎动脉沟环综合症。

04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制定治疗原则以解除椎动脉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液循环,缓解症状为主要治疗原则。治疗方案采用针刀治疗结合物理治疗,针刀治疗每2周进行一次,共3次,物理治疗包括超短波、中频电疗等。注意事项治疗期间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颈部剧烈活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颈部功能锻炼。

针刀治疗过程术前准备术前进行详细沟通,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皮肤消毒、铺巾,并使用局部麻醉药进行麻醉。治疗步骤在C2-3棘突旁找到压痛点,用针刀进行松解,松解过程中患者有轻微酸胀感,但无明显疼痛。术后处理术后给予冰敷以减轻局部肿胀,嘱患者休息2小时,并给予抗感染药物预防感染。

辅助治疗措施物理治疗采用超短波、中频电疗等物理治疗方法,每次治疗20分钟,每日1次,连续治疗10次。药物治疗给予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并使用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如复方丹参滴丸等,每日三次。康复训练指导患者进行颈部功能锻炼,如颈部前屈、后伸、旋转等,每次锻炼10分钟,每日2次。

05治疗过程及效果

治疗过程记录首次治疗患者于2023年3月进行首次针刀治疗,治疗后立即感到颈肩部疼痛减轻,头晕症状有所缓解。第二次治疗第二次治疗在2周后进行,患者自述颈肩部疼痛进一步减轻,头晕症状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第三次治疗第三次治疗在1个月后进行,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颈肩部活动恢复正常,未再出现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