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常见的植物(2)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docx
2.5常见的植物(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为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2.5节“常见的植物(2)”。内容涉及被子植物的特征,包括种子植物的特征、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区别,以及常见的被子植物举例,如豆科植物、菊科植物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被子植物的主要特征和常见种类。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通过观察植物的结构和生长习性,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分析植物分类特征。
2.强化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被子植物的特征:强调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它们与裸子植物的区别。
2.常见被子植物的识别:重点教授识别不同科、属植物的简单特征。
难点:
1.被子植物特征的理解:学生对被子植物的特征理解较为抽象,难以建立直观印象。
2.常见植物的种类和特征的记忆:种类繁多,学生容易混淆。
解决办法:
1.通过实物观察和多媒体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被子植物的特征。
2.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区别的记忆。
3.使用图表和模型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结构。
4.分组讨论和竞赛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记忆效率。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
1.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首先系统讲解被子植物的特征,随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植物分类的认识。
2.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扮演植物学家,模拟植物分类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3.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观察植物的种子、果实等结构,加深对被子植物特征的理解。
4.利用多媒体展示植物图片和视频,直观呈现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生态关系。
5.设置游戏环节,通过植物识别游戏,巩固学生对常见植物种类的记忆。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约5分钟)
-激发兴趣:教师展示多种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特征,激发学生对植物的兴趣。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植物的分类,包括藻类、苔藓类、蕨类和裸子植物,为学习被子植物做好铺垫。
2.新课呈现(约25分钟)
-讲解新知:
a.详细讲解被子植物的特征,包括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b.介绍被子植物与裸子植物的主要区别,如种子有无果皮包被等。
-举例说明:
a.以豆科植物为例,讲解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
b.以菊科植物为例,说明其典型的头状花序结构。
-互动探究:
a.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不同科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特征。
b.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被子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实践操作(约20分钟)
-学生活动:
a.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记录其科属特征。
b.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植物的种子萌发过程。
-教师指导:
a.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b.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实验工具和材料。
4.小组合作(约15分钟)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植物进行深入研究。
-每组制作植物特征卡片,包括植物名称、科属、花、果实、种子等特征。
-小组之间交流卡片,互相学习和分享。
5.游戏环节(约10分钟)
-教师准备植物识别卡片,每组抽取卡片进行植物识别游戏。
-学生需根据卡片上的描述,迅速说出植物的名称和科属。
-游戏结束后,评选出表现优秀的小组。
6.总结与反思(约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被子植物的特征和常见种类。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7.作业布置(约5分钟)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其科属特征,并撰写一篇观察报告。
-教师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任务,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介绍不同类型的植物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以及它们对环境的影响。
-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探讨植物在食品、医药、工业等方面的应用,以及人类对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植物进化与分类:介绍植物进化的基本原理,以及植物分类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分类方法。
-植物地理分布:分析不同植物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分布特点,以及气候、土壤等因素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2.拓展建议:
-观察日记:鼓励学生记录家中或校园内的植物生长变化,观察植物在不同季节的特征。
-植物摄影:学生利用摄影记录植物的不同形态,提高审美能力和观察力。
-植物标本制作:指导学生制作植物标本,了解植物的结构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