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莱特(节选)》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docx
PAGE2/NUMPAGES2
《哈姆莱特(节选)》优质教学设计1(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整个剧本,在了解全剧内容基础上,品味本文诗化的语言,理解人物语言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2.用心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理解课文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3.通过排课本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艺术审美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
1.鉴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和尖锐的戏剧冲突。
2.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3.品味课文丰富多彩而又个性化的艺术语言。
难点
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3.理解哈姆莱特关于“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理解作品的主题。
2.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重点难点
1.了解故事梗概,理清节选部分戏剧情节。
2.弄清人物关系,找出矛盾冲突。
教学设计
一、引用名言,导入新课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哈姆莱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恩格斯
第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困境,第二句是文学品评的方法。虽然这两句话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都因为一部旷世杰作——《哈姆莱特》而成为千古名句。
(设计意图:由名句引出名著《哈姆莱特》,激发学生兴趣。)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相关资料
1.学生介绍作家作品。
2.学生口述剧情梗概。
3.学生介绍《哈姆莱特》中的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上检验预习效果,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资料。)
三、预设问题,探讨交流
1.课文节选部分是第三幕第一场,这是展示哈姆莱特性格的重要场次。在这场戏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哈姆莱特怎样的性格特征?
2.节选中国王和波洛涅斯设下圈套,让奥菲利娅探问哈姆莱特内心的秘密。为了不泄露自己的心事,在自己心爱的人面前,哈姆莱特也只得装疯卖傻,作者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
3.这一场戏中的哈姆莱特心事重重,言不由己。他既要重整乾坤,又要面对强大阴险的对手,他强调的是个人的作用,求助的是自我思想的力量,所担负的责任与实际上的力不从心,在他内心深处掀起阵阵波澜。这时他对生命意义作了哪些思索?
4.根据背景和情节的介绍,我们知道哈姆莱特具有哪些个性?
5.哈姆莱特的个性为什么这么复杂?
讨论明确:
1.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热情激昂的背后,哈姆莱特软弱犹豫的性格特征。
2.一方面作者通过不知内情的奥菲利娅的伤心扼腕表达了对哈姆莱特的赞美之情。如“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文主义的代表。另一方面,又通过哈姆莱特内心的独白,揭示了他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的独特个性。
3.“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死了;睡着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之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这段内心独白脍炙人口,它深刻地表现了人文主义者哈姆莱特在进行个人复仇和探索社会变革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他剖析自己,“重重的顾虑使我们全变成了儒夫”,“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这段独白富于揭露性和哲理性,作家借哈姆莱特之口,深刻而具体地揭露了当时的黑暗与不平,充分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的钥匙。
4.哈姆莱特是个富于理想、敢于行动的人,勇敢果断使他具有“英雄”的个性,但在节选中却可以发现他的迟疑、忧郁、孤独。他既是一个身负杀父之仇、扭转乾坤重任的英勇果断的王子,又是个具有延宕迟疑多虑性格的忧郁王子。这种并不单一的个性,正是他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魅力所在。
5.因为他身遭变故,理想破灭,他奉命复仇,然而任务是如此艰巨,对手是如此强大,他主观上反对暴力却又脱离民众,造成他在积极行动之中常常产生力不从心和难免失败的感觉,因而他的内心充满矛盾。通过这段独白,我们看到了他对人生的思索,他的烦恼和失望、苦闷和彷徨以及他对周围现实的深刻揭露和批判。在这里,哈姆莱特不是一个理想的说教者,不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传声筒,他是反映时代共性的典型,他有着丰富复杂、矛盾统一的性格内涵。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地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哈姆莱特的性格,感受哈姆莱特的人文主义。)
四、布置作业
1.阅读《哈姆莱特》全文,深入探讨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形成文字,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自由结组排演节选部分,让学生读出其中蕴含的浓郁的诗情和人物的不同感情。
(设计意图:赏析哈姆莱特的形象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作业的布置,是在学生理解情节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