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说课稿.docx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一、教材分析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是一堂实验操作的课程,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也是继学习氯化钠的性质、用途、存在及晒制之后对整个知识体系的进一步提升和拓展。因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这节实验课在教材中所处地位是非常特殊和重要的。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体验固体混合物初步提纯的实验过程。2、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并综合运用相关操作,分离提纯固体混合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体验溶解、过滤及蒸发的实验过程,学生归纳总结出混合物分离的一般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通过参与过滤、蒸发的实验过程,学生逐渐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并善于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学习蒸发操作技能,巩固溶解、过滤操作技能。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解决,巩固本节重点,并构建知识体系。
四、实验器材
实验仪器:
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量筒(10ml)、漏斗、铁架台(带铁圈)、滤纸、蒸发皿、酒精灯
实验药品:
蒸馏水、粗盐
五、实验原理
除去可溶性物质中不溶性杂质的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
六、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自主学习
1.粗盐提纯步骤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
2.过滤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3.仪器使用及注意事项。
(二)进行新课,提出问题
课上教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学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提出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将粗盐转化为精盐?这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探究过程。
(三)实验探究
1、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复习旧知和溶解度的相关知识设计出恰当的实验方案;为了巩固实验技能开始分组进行溶解和过滤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完善实验步骤,理解粗盐提纯的原理;并且启发学生质疑自主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验;接下来分组进行蒸发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练习实验技能并点明蒸发结晶的意义,最终通过反思交流解决上面两个问题。
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
(1)溶解
实验前出示问题,要求学生利用溶解度的概念分析“为什么用10ml水对3克粗盐进行溶解,而不是100ml水去溶解?”加深学生对溶解度实际应用的理解。
过滤
小组合作完成过滤的实验操作,强调“一贴、二低、三靠”。巩固学生对过滤的操作实验技能。
蒸发
教师可以诱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夏天出汗后衣服过一段会出现汗渍或回忆海水“晒”盐的道理引导学生通过蒸发的方法来除去水分,进一步引入蒸发的操作。(通过生活常识引入所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化学来源于生活)
教师进一步设疑:为什么用蒸发结晶而不用降温结晶?学生讨论运用溶解度的知识解释,再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冬天捞碱夏天晒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温度影响固体溶解度的理解运用)
学生讨论蒸发所需仪器及课本上的注意事项,完成实验操作。(1.完善实验步骤2.理解粗盐提纯原理)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问1、为什么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2、为什么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引导学生小组交流完成。结束整个探究过程,根据实验过程,学生总结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步骤为溶解、过滤、蒸发。
计算产率
引导学生预习课本,称量蒸发后所得的精盐来计算产率。(产率的计算较为简单,学生能独立完成计算)
(四)总结归纳知识迁移
1.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
2.粗盐提纯中:溶解、过滤、蒸发操作都用到了玻璃棒,玻璃棒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五)课堂总结自我评价
学生:这节课我学到了什么?提高哪些能力?(学生自我评价)。
教师:对粗盐的初步提纯的基本步骤及注意事项进行归纳小结,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七、实验效果评价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了“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过程。首先从学生的体验出发,提出探究的问题,通过探究实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发现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对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化学来源生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在实验进行当中总会有少数同学,不能主动完成探究任务,针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