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T-嫁接桑生产技术规程编制说明.pdf
浙江省地方标准《嫁接桑生产技术规程》
编制说明
一、项目背景
蚕桑是我省历史经典产业和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一,栽
桑养蚕环节中桑苗生产历史最悠久,浙江苗农掌握桑树嫁接
技术可追溯到宋代。凭借良好的土壤、适宜的气候以及成熟
的技术这些优势,造就了浙江成为全国嫁接桑苗主产区,20
世纪90年代,全省桑苗生产量创历史最高水平,平均年生产
嫁接苗9.1亿株,80%以上销往外省,长期以来,桑苗生产及
大量外销为我省乃至全国桑树良种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
全省桑苗种植面积2.1万亩,年产嫁接苗4亿多株,占全国
市场的85%左右,产值约6亿元,满足了国内蚕桑生产需要,
近年还积极探索蚕桑种业“地瓜经济”,主动融入“一带一
路”建设,通过规模化建设、品牌化经营等一系列举措,做
大基地、做强主体、做优品牌,加快了桑苗走出国门的步伐,
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越南、缅甸等国家。
在桑苗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嫁接桑苗繁育技术
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操作,主要是很多农户存在技术不标准、
凭经验操作的现象;蚕桑生产全过程中,蚕种生产、小蚕共
育、蚕茧生产等环节都有省级标准,唯独缺少了嫁接桑苗生
1
产方面的标准,没有形成闭环,与现代农业要求不匹配,与
我省嫁接苗生产的地位、声誉不相适应。这些不利因素不仅
制约了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步伐,也不利于稳定和巩固我省
桑树种苗生产在全国的“尖子生”地位。
二、工作简况
(一)任务来源
根据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下达2025年第一批浙
江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浙市监标准〔2025〕1
号)要求,省地方标准《嫁接桑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列入2025
年第一批省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第17项,由浙江省农业技术
推广中心牵头负责制定。
(二)协作单位
本标准由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起草、试验、总结等
工作安排,浙江省农科院蚕桑与茶叶研究所、海宁市经济作
物技术服务站、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桐乡农业科学研究所、
桑苗生产主体等单位共同协作起草,参与编写及试验。
(三)主要工作过程
1.成立起草工作小组,明确工作任务
根据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制定计划要求,于2025年2
月成立了本标准起草工作小组。项目组制定了详细的标准编
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标准编制的计划安排和时间节点对
2
各成员进行了细致的分工,明确每位成员的具体任务和主要
职责,确保工作的有序进行,还提出了工作思路和阶段任务。
项目组还积极汇总了相关的科研成果,系统梳理和收集了基
础资料,为标准的起草工作做了充分扎实的准备。
2.开展广泛调研,形成标准讨论稿
起草小组针对《嫁接桑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草案框
架,实地到海宁、桐乡生产主体开展调研,查阅文献、梳理
现存问题、内部多次研讨,形成了《嫁接桑生产技术规程(工
作小组讨论稿)》。
3.召开标准推进会,确保标准高质量完成
2025年2月18日,邀请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桑育种专
家吕志强研究员等3位专家对《嫁接桑生产技术规程(工作
小组讨论稿)》主要技术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等内容进行论证。专家针对文本提出增加嫁接体、根颈等术
语,需完善嫁接方法,增加倒袋接和芽接技术内容,针对近
年来出现的栽植新模式,增加青苗环节,模式图内容需细化、
具有可操作性等。会前,评审专家,标准起草组成员还实地
调研了桐乡桑苗生产情况。起草工作组充分吸收各位专家提
出的意见建议,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征
求意见稿。
三、标准编制原则和确定地方标准主要内容的依据
3
(一)标准编制原则
本标准制定坚持科学性、适用性与可操作性原则。在标
准制定过程中,查阅了相关资料,按照GB/T1.1-2020《标准
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
求,力求做到:技术术语正确无误;文字表达简明、准确;
构成严谨、合理;内容编排符合规范要求。
1.科学性
本标准充分参考了省内外的相关研究资料,以及起草组
前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