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名师教案(第1课时).docx
PAGE1/NUMPAGES4
《唐雎不辱使命》名师教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理清故事情节。
2.了解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起战国你会想到什么呢?想到吴起、商鞅的变法图强?想到廉颇、李牧的战场争锋?想到春申君、孟尝君的政治斡旋?在诸侯争雄的时代还有一批士人在纵横捭阖,为国效力。
设计意图:
学生对商鞅、廉颇、孟尝君等人的故事比较熟悉,容易进入情境,有利于对历史背景的进一步把握,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默读课文,勾画生字词。
把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勾画出来,通过查阅古汉语词典等工具书,对勾画出来的字词读音和释义有一个初步认定和了解。
唐雎(jū)怫(fú)然徒跣(xiǎn)抢(qiāng)地彗(huì)星
休祲(jìn)缟(gǎo)素
2.教师范读课文,范读前强调要点。
(1)请同学们听准字音,再次对文中不熟悉的字词进行批注。
(2)听清句读,尤其注意文中的几个句子句读: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②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3.齐读课文,争取做到准确流畅。
4.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将不明白意思的词语提出来,结合课文注释,小组讨论,得出结论。若有讨论未果的词语,请组长记录下来。讨论结束,教师收录各组最终没有搞明白的疑难字词,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在全班范围内开展合作学习,继续排除疑难。最后,教师把文章中一些重点字词通过课件展示,检查大家自主和合作学习的效果。
提示: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欲:想要。易:交换。其:表示祈使语气。许:答应)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错意:在意。错,同“措”)
免冠徒跣。(徒:裸露。跣:赤脚。摘下帽子,光着脚)
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5.请四位同学讲解大意。
设计意图: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九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学生基本清楚文章的大意。字词的落实不再由教师包办,而是交给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最后全文的大意仍由学生合作学习得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让学生在文言课堂上动起来。
三、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1.请两位同学分别扮演唐雎和秦王,其余同学读叙述部分,合作朗诵课文。
设问:根据文章标题知道唐雎最终是不辱使命的,那这个故事是怎么开始,又是怎么结束的呢?请大家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思路。
2.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开端:唐雎接受使命,交代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
发展:唐雎义正词严地驳斥秦王所谓不同意“易安陵”就是“逆寡人”“轻寡人”的谬论,并表明态度“不敢易”。
高潮:唐雎以“布衣之怒”与秦王“天子之怒”针锋相对,并效法“三子”,挺剑而起。
结局:唐雎完成使命,通过秦王示弱道歉,反衬唐雎出使胜利。
主要内容:秦国想用“换地”方式吞并安陵国,唐雎临危受命出使,在秦庭不卑不亢,斗智斗勇,最终让不可一世的秦王屈服,维护了安陵国的尊严。
设计意图:
这部分的设计,是在上一部分疏通文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人物性格。
四、三读课文,知晓背景
1.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出文中能影射故事历史背景的句子。
预设:(1)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课下注释②: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2.学生根据课文和辅导资料说说故事的历史背景,教师补充。
战国末期,当时的秦国已经“灭韩亡魏”,安陵作为魏国附属的小国,已无独存的希望。秦王是个不守信用的人,喜欢用“以大易小”的诡计巧取豪夺别国的领土和财产。然而安陵君臣不甘束手就擒,不愿易地,唐雎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使的。
3.学生说说关于秦王嬴政的历史故事。
4.教师点评学生所讲历史故事,引出对课文内容真实性的讨论。
资料出示,学生讨论:
(1)法律:《史记刺客列传》:“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召,不得上。”唐雎“挺剑而起”就显得颇为失真。
(2)情节: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国。事情过去两年,秦王会更防备;作为一个“五十里”的小国,当天下动荡之际,不是成为大国的附庸就是灭亡,事实上很难作为一个“国家”独立存在。小小安陵国想通过外交解决亡国危机,太难!
(3)形象:史载“魏人有唐雎者,年九十余”,如果为安陵君出使秦国是此人,当时就应该一百多岁了,显然不可能。历史上的唐雎是魏国一位纵横捭阖、巧舌如簧的策士,并不是专诸、聂政、要离一类的亡命刺客。作为唐雎对手的秦王嬴政,也绝不是懦弱无能的庸主。《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