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pdf.docx
一、银屑病的定义与分型
定义
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与遗传、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相关,典型表现为红斑、鳞屑及瘙痒。
临床分型
寻常型银屑病(占90%以上):斑块状、点滴状、反向型。
特殊类型:
关节病型银屑病(PsA)
脓疱型银屑病(泛发性/局限性)
红皮病型银屑病。
二、诊断与评估
诊断依据
典型皮损:边界清晰的红斑,覆银白色鳞屑,Auspitz征(刮除鳞屑后可见点状出血)。
病理检查:表皮角化不全、Munro微脓肿、真皮血管扩张及淋巴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需与湿疹、玫瑰糠疹、脂溢性皮炎等区分。
严重程度评估
体表面积(BSA):轻度(<3%)、中度(3%-10%)、重度(>10%)。
PASI评分:综合红斑、浸润、鳞屑面积评分(临床常用)。
生活质量评估: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三、治疗原则与方案
1.治疗目标
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改善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如PsA、心血管疾病)。
2.分级治疗策略
轻度:局部治疗为主(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
中重度:联合光疗、系统药物或生物制剂。
特殊类型:
关节病型:需兼顾皮肤和关节治疗(如甲氨蝶呤、IL-17抑制剂)。
脓疱型/红皮病型:系统治疗(阿维A、环孢素)或生物制剂(IL-17/IL-23抑制剂)。
3.具体治疗手段
局部治疗:
糖皮质激素(如卤米松):短期使用,避免长期依赖。
维生素D3衍生物(卡泊三醇):减少鳞屑,与激素联用增效。
润肤剂:基础护理,缓解干燥瘙痒。
物理治疗:
窄谱UVB:适用于中重度患者,每周2-3次。
PUVA(光化学疗法):对顽固皮损有效,需注意光毒性。
系统药物治疗:
传统药物:
甲氨蝶呤(MTX):一线药物,需监测肝肾功能。
阿维A:适用于脓疱型,育龄女性禁用。
环孢素:快速起效,短期使用(3-6个月)。
生物制剂(2023年更新重点):
TNF-α抑制剂(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对皮肤和关节症状均有效。
IL-17抑制剂(司库奇尤单抗、依奇珠单抗):快速清除皮损,PASI90应答率高。
IL-23抑制剂(古塞奇尤单抗):长效维持,每2-3月注射一次。
小分子靶向药:
JAK抑制剂(如托法替布):口服方便,需注意感染风险。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血热证、血瘀证等),常用方剂如消银颗粒、复方青黛胶囊(需循证支持)。
四、特殊人群管理
妊娠期:
避免使用阿维A、MTX,可短期外用弱效激素或UVB治疗。
儿童:
首选局部治疗,严重者谨慎使用生物制剂(如依那西普)。
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
优先选择生物制剂(IL-17/IL-23抑制剂),减少心血管风险。
五、长期管理与随访
患者教育:
避免诱因(感染、应激、酒精、肥胖);
规范用药,不随意停用生物制剂。
定期监测:
每3-6个月评估肝肾功能(MTX使用者)、结核筛查(生物制剂使用前)。
心理支持:
银屑病与抑郁/焦虑相关,建议多学科协作干预。
六、最新进展(2023版指南重点)
生物制剂优化策略:
根据疗效和安全性调整剂量(如“按需治疗”或延长间隔)。
精准治疗:
生物标志物(如IL-17水平)指导个体化用药。
联合治疗:
生物制剂联合局部药物或光疗提高应答率。
七、权威参考文献
国内指南: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专家共识(2023)》
国际参考:
美国皮肤病学会(AAD)《银屑病管理指南(2023)》
欧洲银屑病指南(EuroGuiDerm,2022)
注:具体治疗方案需由皮肤科医生根据患者病情、经济条件及药物可及性制定。如需获取指南全文,可通过中华医学会官网或中国银屑病防治研究教育专项基金平台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