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D01013-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PAGE6
附件5-1
ADDINCNKISM.UserStyle《历史文献学》课程教学大纲
(理论课程.2023)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号
1923D01013
开课单位
历史学院
课程名称
(中文)历史文献学
(英文)StudiesofHistoricalLiterature
课程性质
选修
考核类型
考查
课程学分
2
课程学时
34
课程类别
学科拓展课
先修课程
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适用专业(类)
历史学(类)
二、课程描述及目标
(一)课程简介
《历史文献学》课程是本专业(类)的一门基础选修课程,它是文献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涉及文献(主要是历史文献)的种类、整理与研究的传统学科。本课程旨在讲授古代典籍、出土文献和民间文献等各类文献的基本情况,使学生了解其史料价值和史学思想,并对目录、版本、校勘、辨伪、考据、辑佚等有一定的认知。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学生将具备历史文献学一定的理论基础。从而提高学生的查阅、阅读以及辨别学术资料的能力。使得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打好文献基础对史学研究的重要性,能自觉地有章法地去读书。本课程也能增进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激发其对古籍善本等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古籍分类的渊源、发展及四部分类法。
课程目标2:知道经、史、子、集中的代表性文献典籍以及怎样去阅读。
课程目标3:对版本学、校勘学等有初步的认识。
课程目标4:认识新的文献分类法,重视出土文献和民间文献。
三、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
权重
1-3:掌握相关文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人文学科及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并对相关自然科学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
课程目标2
15%
2-1:能够运用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观察和认识历史问题,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能力与文学素养。
课程目标1
15%
2-2:掌握资料分类、检索、甄别等基本技能,具备提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4
20%
2-3:拥有较强的古代汉语解读能力、能够查阅和利用相关外文资料,可用外语进行一定的学术交流。
课程目标2
20%
3-2:具有深厚的人文和科学素养和严谨的科学精神。
课程目标3
15%
3-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程目标1
15%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法和课堂讨论法,以课堂讲授、学生结合讲授内容阅读思考为主,组织去图书馆、博物馆观摩文献,以及进行课堂讨论并写讨论总结。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教学的重点是古典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以及古代典籍、出土文献、民间文献等文献的类型与特点,阐明各种文献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是教学的又一侧重点。
(二)教学难点
古典文献学是一门既包括传统的目录学、校勘学、辑佚学、辨伪学,又涉及新提出的史源学的学科,文献史料的种类繁多,范围广泛,数量庞大,在教学中既要传授基础知识,又要注重理论启发,向学生传授探究问题之方法。
六、教学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序号
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学时
教学
方式
对应课程目标
1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把握文献、文献学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历史文献学的学科定位、研究对象、目的与范围,明确历史专业学生学习文献学的重要性。
4
讲授
课程目标1
2
第二章文献的载体与类型
本章主要是让学生掌握文献的各类载体与类型,了解古代典籍、出土文献与民间文献的不同特点,并明确其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6
讲授
课程目标2
3
第三章目录、版本、校勘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目录的产生、发展,版本的源流与种类,以及校书的主要方法。
6
讲授
课程目标3
4
第四章古代典籍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传世典籍经、史、子、集的文献类别与特点。
8
讲授
课程目标2
5
第五章出土文献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出土文献的类别与特点,以及出土文献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6
讲授
课程目标4
6
第六章民间文献
通过本章的讲授,使学生了解民间文献类别与特点,明确发现、抢救民间文献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以及民间文献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4
讲授
课程目标4
合计
34
七、学业评价和课程考核
(一)考核类型:?考试?考查
(二)考核方式:?开卷考试?闭卷考试?课程论文
?课程报告?其它:
(三)成绩评定:
考核
依据
建议分值
(百分比)
考核/评价细则
对应课程目标
平时
考核
30%
出勤
40%
缺勤一次扣五分,超过三次即不合格
课程目标1
作业
30%
能按时完成、基本概念运用得当、认知与结论基本正确。
课程目标2
表现
30%
回答问题积极正确,听讲认真。
课程目标2
期末
考核
70%
(1)标题能标明正文主题,无文法错误,且在历史文献学与古典文献学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