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历史热点·重点—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 (1).docx
强国之策——深化改革与“一带一路”
【热点直击】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道路”“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是“中国道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全面认识中国工业化进程是理解“中国道路”的关键。
新世纪,中国提出两个经济发展的大战略: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举措。
【预测练习】
一、选择题
1.李小庆在《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中提到洋务运动时有这样的论述: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作者意在表明洋务运动()
A.失败根源是未变革社会制度
B.与英国的工业革命相去甚远
C.指导思想执行中出现了偏差
D.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2.1865—1866年,清政府先后建立江南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和天津机器局。19世纪70年代后,又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重要企业。这表明()
A.洋务运动重心发生改变
B.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改善
C.政府决定进行全面改革
D.洋务派对西方认识深化
3.1957—1965年,我国农村集市贸易经历了被关闭,然后重新启动的曲折历程。这一时期农村集市的重新启动主要是由于()
A.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B.农业生产全面停滞
C.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D.经济体制改革启动
4.1961年6月,中共中央对精减职工工作进行了部署。精减的对象主要锁定在“1958年1月以来参加工作的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包括临时工、合同工、学徒和正式工),而原先就是城市居民的职工,不论新老,一般的都不精减”。这种精减安排意在()
A.纠正工作中的右倾错误
B.稳定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C.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D.推动了农村城镇化进程
5.[2021·西安市高三三模]如图为1960年宣传画《抗灾力强更快地提高生产和生活水平》,画中一位姑娘扶着一捆谷物,身后小伙子在喷洒农药,远处是一座大型水利设施。由此可知()
A.科学生产得到重视
B.“左”倾错误抬头
C.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D.包产到户开始盛行
6.1988年,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实现住房商品化、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的方案。同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出售公房,逐步实现住宅私有化。”这些改革方案的出台()
A.表明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的共识
B.从法律上确认了城市住房产权私有
C.城市居民住宅分配实现了市场化
D.推动了中国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
7.20世纪八十年代初,深圳的干部都会背诵恩格斯的一段话:“消灭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灭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虽然是用改变过的形式——转交给社会。”以此来回应社会各界对于深圳通过出租土地解决资金困难问题的质疑。这反映了当时()
A.“左”的错误主导着人们的思想
B.所有制问题是困扰改革的核心
C.经典理论成为改革的有力支撑
D.深圳特区的干部思想观念僵化
8.1958—1980年,湖南省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2.4%,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23%,1981—1984年,全省农业总产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6.7%,粮食产量平均每年递增5.3%。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
B.超级杂交水稻的研发和全面推广
C.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逐步推行
D.农业税取消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9.1992—2001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上涨362%,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上涨321%,贸易顺差增长近5倍,占全球贸易比重也由2.3%上升至4.4%。其主要原因是我国()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B.对外贸易的高速发展
C.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D.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10.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不再局限于沿海。在东北,黑龙江探索沿边开放;在西北,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在西南,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西南边陲的云南、广西也加入到开放的行列。这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
A.大力引进西方科技与资金
B.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积极应对世界格局的剧变
D.面向各种类型国家开放
11.面对日渐复杂的国际形势,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黑天鹅”的冲击,中国同有关国家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此期间,“一带一路”仍不断取得新进展。“一带一路”倡议赢得肯定和支持是因为()
A.全球化趋势下和平与发展是共同要求
B.我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准则
C.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确立
D.全球化使我国的国际地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