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 第三章 原子核 1 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学实录 教科版选修3-5.docx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原子核1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教学实录教科版选修3-5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2024-2025学年高中物理第三章“原子核”的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主要介绍了原子核的组成、核力的性质以及核力的作用范围。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紧密相连,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使学生理解原子核的组成结构,掌握核力的基本性质,为后续学习原子核反应和核能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提升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增强学生的科学思维,使学生能够理解原子核的复杂结构,并运用模型解释核力现象。
3.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子核研究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核子数的确定:重点讲解如何通过原子序数和质量数来确定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
-核力的性质:强调核力的强相互作用、短程性以及吸引性质,通过实例说明核力在原子核稳定中的作用。
-结合实例:例如,通过讲解氦-4核的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如何通过核力解释α衰变和β衰变。
2.教学难点
-核力的短程性:理解核力只在非常短的距离内起作用,对于非相邻核子间的相互作用难以直观理解。
-核力的模型化:学生可能难以接受核力的模型化描述,如核力势能曲线等。
-应用核力模型解释复杂现象:例如,在解释核裂变和核聚变时,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核力在能量释放中的作用。
四、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电子白板、投影仪、计算机
-课程平台:物理教学软件平台、在线实验模拟工具
-信息化资源:原子核结构动画、核力势能曲线图、核反应数据表
-教学手段:实验演示、小组讨论、课堂提问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了解了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情况。今天,我们将进入一个新的领域——原子核,来探讨原子核的组成与核力。
(2)学生:老师,什么是原子核呢?
教师:原子核是原子的核心部分,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占据了原子的大部分质量。
(3)教师:那么,原子核是如何组成的?核力又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究这些问题。
二、新课讲授
1.原子核的组成
(1)教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子核的组成。请大家打开课本,阅读第三章第一节“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2)学生:阅读后,请同学们分享一下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3)教师:根据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知道,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2.核力
(1)教师:接下来,我们来探讨核力的特点。请大家阅读课本中关于“核力”的内容。
(2)学生:阅读后,请同学们简要描述核力的性质。
(3)教师:根据大家的描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核力具有以下特点:强相互作用、短程性、吸引力。
3.核力的作用范围
(1)教师:那么,核力的作用范围有多大呢?请大家打开课本,阅读“核力的作用范围”部分。
(2)学生:阅读后,请同学们讨论核力作用范围的特点。
(3)教师:根据大家的讨论,我们可以知道核力的作用范围非常短,仅限于原子核内部。
4.核力的模型化
(1)教师:为了更好地理解核力,科学家们提出了核力的模型化描述。请大家阅读课本中关于“核力模型化”的内容。
(2)学生:阅读后,请同学们尝试解释核力模型化的意义。
(3)教师:核力模型化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核力的性质和作用,为后续学习核反应和核能打下基础。
三、课堂练习
1.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原子核会保持稳定?
2.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各自的见解。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课堂小结
1.教师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原子核的组成、核力的性质、作用范围以及核力模型化。
2.学生复述本节课所学知识,巩固所学内容。
3.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在课后进行复习。
五、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中的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查阅资料,了解核能的应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准备下一节课的预习内容,为学习核反应和核能做好准备。
六、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原子核结构图集:提供不同原子核的结构图,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原子核的组成和质子、中子的分布。
-核力与核能科普文章:收集一些关于核力基本性质和核能应用的科普文章,以便学生了解核物理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
-原子核衰变数据表:提供详细的原子核衰变数据,包括衰变类型、半衰期等,帮助学生了解核衰变的基本规律。
-核反应方程实例:收集一些典型的核反应方程,如裂变、聚变等,让学生通过实例学习核反应的基本知识。
2.拓展建议: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模拟软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