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测试题带答案.docx

发布:2025-04-06约5.52千字共17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测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静谧(mì)酝酿(niàng)黄晕(yūn)发髻(jì)

B.确凿(záo)攒成(cuán)倜傥(tǎng)菜畦(qí)

C.棱镜(líng)粗犷(guǎng)吝啬(lìn)莅临(lì)

D.憔悴(cuì)分歧(qí)匿笑(ruò)徘徊(huái)

答案:B

解析:A项“黄晕”的“晕”应读“yùn”;C项“棱镜”的“棱”应读“léng”;D项“匿笑”的“匿”应读“nì”。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朗润嘹亮抖擞翻来复去

B.镶上发髻慈善喜出望外

C.化妆决别静谧花枝招展

D.喉咙造访响晴迫不急待

答案:B

解析:A项“翻来复去”应为“翻来覆去”;C项“决别”应为“诀别”;D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答案:C

解析:A项“不可救药”指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用在这里语义过重;B项“随声附和”指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含贬义,与语境不符;D项“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不符合语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B.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C.为了防止不再发生类似的事故,学校采取了很多安全措施。

D.他的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了。

答案:D

解析:A项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B项“品质”不能“浮现”,可将“品质”改为“形象”;C项否定不当,应删去“不”。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春》的作者是朱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

B.《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散文集《彷徨》。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答案:C

解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不是《彷徨》。

6.下列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A.比喻B.拟人C.排比D.对偶

答案:B

解析:“低唱”“弹琴”把油蛉和蟋蟀当作人来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B.他看上去三、四十岁,苹果脸,短发,一副菜农打扮。

C.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D.他说:“了不起,你们中国的人才太多了”!

答案:C

解析:A项“吹面不寒杨柳风,”逗号应放在引号外;B项“三、四十岁”表示约数,中间的顿号应删去;D项感叹号应放在引号内。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______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______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______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A.干涸坍塌遮拦

B.干枯倒塌阻拦

C.干涸倒塌阻拦

D.干枯坍塌遮拦

答案:A

解析:“干涸”指河道、池塘等的水干枯;“干枯”指草木衰亡,失去水分。这里形容泉眼,用“干涸”更合适。“坍塌”指山坡、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倒下来;“倒塌”指建筑物倒下来。“钟楼”用“坍塌”更能体现其破败的状态。“遮拦”指阻挡、遮蔽;“阻拦”指阻止。“毫无遮拦”更符合语境。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常用“阴”“阳”表示方位,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

B.“河”一般专指黄河,“关”一般专指函谷关,“江”一般专指长江。

C.古代兄弟之间的排行有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古代常用的敬辞中,“令尊”“令堂”分别指对方的父亲和母亲,“家严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