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教案:3.2 熔化和凝固 (1).docx
学而优教有方
PAGEPage1/NUMPAGESPages3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
第2节熔化和凝固(教案)
年级
八年级
授课时间
课题
第2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
目标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体和固态三种形态,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和凝固。能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并知道晶体和非晶体之间的区别。
4.通过探究实验使学生学会用图像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教材
分析
1.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的概念
教材首先指出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然后以学生熟悉的冰可以变成水及水可以变成蒸气等现象为例,让学生认识物质的三种状态,进而给出物态变化的概念和熔化、凝固定义。
教学中,对于物质的三种状态的认识,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并结合多媒体,让学生尝试对它们进行分类。再结合生活中冰的熔化过程,通过“冰的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时温度将会如何变化?”的问题,进入实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环节。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教材将探究海波熔化特点和蜡的熔化实验放在一起进行,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自然地将两者进行对比,可以较为方便地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从而降低引入晶体和非晶体概念的难度。这一探究活动体现了探究实验的几个要素。在“分析与论证”中增加了图象的绘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地观察到熔化前、熔化中和熔化后三个阶段的温度特点。在“评估”和“交流与合作”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出现错误?”“你们的探究结果和别的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等,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积极地深入思考。最后在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写出实验报告。教材安排了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设计和规划能力、观察和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颗的能力,并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探究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对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海波熔化实验既是教学中的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对其应特别重视。
教学
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海波、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
多媒体ppt,包含视频:《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教学过程
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
新课
【引入新课】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为例引入课题。
用PPt播放水的三种状态图片:气态(水蒸气)、液态(水)、固态(冰);进一步播放这三态的转化实例,水结冰、冰熔化水、水沸腾变为水蒸气等,引出物态变化的概念。
我们把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这一章,我们来学习几种物态变化的特点。今天学习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
《3.2熔化和凝固》。
欣赏图片,知道物质的三种状态及其转化。
新课
教学
一、
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
【给出概念】
①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②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启发学生列举】生活中熔化、凝固的实例。
熔化的实例:冰化成水、点燃的蜡烛熔化、雪糕熔化等。
凝固的实例:水结冰、蜡烛油凝固、食品放入冰柜中冷冻等。
【提问】同学们经常看到冰熔化成水、蜡烛点燃熔化为液态的现象,那么蜡烛的熔化和冰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
【设计实验】
由于本次实验所需器材之多,需要记录的数据之多,都是学生以前没有遇到过的。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制订计划、写出部分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实验如何做?使用什么器材?
实验的操作步骤是什么?
实验中要观察的现象和记录的数据有哪些?
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何设计?
组员该如何分工?
实验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师讲解】根据学生准备情况,进行讲解归纳。
(1)实验器材及装置如图所示。加热方法用“水浴法”:把盛海波的试管放入盛水烧杯中加热,可使物体均匀、缓慢受热。
(2)组员进行分工:每个实验小组为4人,分工进行报时和报温度值、报物质状态(固态、液态、还是固液混合)、记录和照顾仪器等。
(3)实验注意事项:
①实验装置应该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组装:先按照酒精灯火焰的高度固定好放置石棉网的铁圈,在石棉网上放好装水的烧杯后,再根据装固体的试管浸入水中的深度固定试管,最后再调整温度计的悬挂高度。
②将搅拌器和温度计的玻璃泡插入试管里的海波粉(或蜡)中,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要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海波粉中,实验时为使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地进行搅拌。
③为了缩短实验时间,水要尽量少(但要浸没试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