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专题探究2:背影何以感人.pptx
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四课背影/朱自清
学习模块总目录通用模块一预习反馈1通用模块二整体把握2通用模块三欣赏评价3专题探究一父爱无言4专题探究二背影何以感人5
专题探究二伍背影何以感人
父亲不是一个严父,他的形象是慈爱的。父亲对“我”的爱并不直露在言语间,而是含蓄又细腻地隐藏在一言一行中,需要反复咀嚼方能感受到深沉而又浓郁的爱。那么,“我”一开始能感受到父亲的爱吗?“我”对父亲的感情又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精读研析
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
这时的“我”是不理解父亲的,不但不接受父亲的关爱,还在心里暗笑他“迂”。
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对当年不理解父亲感到非常后悔,也写出了如今的“我”对父亲的理解和体谅。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我”看到父亲为我艰难攀爬月台去买橘子,理解了父亲对我的体贴、关怀。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
“我”回想起父亲平生的经历,更加理解、体谅到了他的不易。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我”看到父亲年老的不易,更牵挂父亲,担忧他的健康,对父亲的思念愈加浓烈。
“我”对父亲的感情经历了从“不理解”到“理解”到“体谅”“牵挂”的变化。
研读这些叙述父子之情的文段,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精读研析
本文语言非常质朴、简洁,多用口语,句式简短,没有过多的修辞手法,即使是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的描写也属于白描手法,细细读来却令人动容。由此可见,写人记事不一定非要有华美的辞藻,情感真挚、言语质朴的语言同样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文章。
文章以“背影”为题,“背影”在全文有何作用?精读研析
从内容来看,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是全文最能体现父爱的关键内容,我因“背影”而理解父亲,父子之情融合于此,改善于此;从结构来看,“背影”是全文情感的转折点,也是全文的线索。由此可见,写人记事应该选择最动情的内容,写最动情的事情,刻画最动情的瞬间。
1.介绍《背影》背后的故事。1915年,朱自清的父亲包办了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自然有怨言,由此父子生隙。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知道后很生气。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而且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背影》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课外拓展
1921年,朱自清从北大毕业并参加工作,父亲为缓解家庭经济紧张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剧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后来父子之间开始长达多年的冷战。1925年,朱自清的父亲写信给儿子,告之“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了《背影》。课外拓展
1928年,朱自清的父亲读到《背影》,父子冷战解冻。1945年,朱自清父亲去世。课外拓展
或许每一对父子、母女……都经历过由矛盾到和解的过程,也正是这种过程,让我们明白了爱不仅是责任、是付出,爱也是误解之后的体谅与接纳,是矛盾之后的妥协与包容。只有经历过并理解了这样的过程,我们才能够真正成长为一个成熟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