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期末模拟·提升卷-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南京专用)(全解全析).docx

发布:2024-06-02约9.84千字共11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前必刷卷

七年级语文·全解全析

第Ⅰ卷

一、基础运用(30分)

1.(10分)

(1)(4分)

【答案】①梁?②缈?③奕奕?④烁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书写。桥梁:qiáoliáng,一般指架设在江河湖海上,使车辆行人等能顺利通行的构筑物。注意“梁”的偏旁。虚无缥缈:xūwúpiāomiǎo,形容空虚渺茫。神采奕奕:shéncǎiyìyì,形容精神旺盛,容光焕发。闪烁:shǎnshuò,亮光摇晃不定,一会儿明一会儿暗。

(2)(2分)

【答案】①B??②A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的注音。庇护:bìhù,得到保护(袒护,掩护)的地方。故选B。载体:zàitǐ,科学技术上指某些能传递能量或运载其他物质的物质。故选A。

(2分)

【答案】博物馆内征集、陈列和典藏了自然与人类文化遗产的各种实物。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语序不当。将“典藏、陈列和征集”改为“征集、陈列和典藏”。

(4)(2分)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使用。“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博物馆”是本体,“是”是喻词,“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是喻体。A.比喻,把“平庸”比作“白衬衫上的污痕”;B.比喻,把“忠厚老实人的恶毒”比作“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净的刺”;

D.比喻,把“天花板”比作“一部看不完的书”;故选C。

2.(10分)默写。

【答案】(1)回乐烽前沙似雪(2)山入潼关不解平(3)自古逢秋悲寂寥(4)天上的明星现了????

(5)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7)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析】“烽”“潼”“寥”“淫”“励”“躁”“治”“生”“择”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

3.(5分)

(1)(2分)

【答案】①杞人忧天?②不可救药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理解。杞人忧天:出自《列子·天瑞》,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不可救药:出自《诗经·大雅·板》,周厉王多行酷烈之暴政,就像重病人一样,不能再医治了。后泛指病重到无药可治。也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2)(3分)

【答案】示例:主要问题:大部分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主要阅读必读名著;大多数同学不做阅读笔记;建议:多读书,每天不少于1小时;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建议。

第一问:根据“全班49人的问卷调查统计”表中“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一栏,“30分钟以下”占“35.2%”、“30分钟到60分钟”占“54.2%”、“1小时以上”占“10.6%”,可知,大部分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根据“全班49人的问卷调查统计”表中“阅读的内容”一栏,“必读名著”占“48.6%”、“流行小说”占“36.7%”、“其他”占“14.7%”,可知,主要阅读必读名著;根据“全班49人的问卷调查统计”表中“阅读习惯”一栏,“会做读书笔记”占“19.2%”、“会做圈点批注”占“21.6%”、“只读从不动笔”占“59.2%”,可知,大多数同学不做阅读笔记。

第二问:根据上述分析的“大部分同学每天课外阅读时间不到1小时”可建议:多读书,每天不少于1小时;根据上述分析的“主要阅读必读名著”可建议: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根据上述分析的“大多数同学不做阅读笔记”可建议:不动笔墨不读书,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4.(5分)

【答案】

(1分)在百草园玩耍、捕鸟(写出在百草园的各种活动即可)?

(1分)《阿长与山海经》?

(1分)不满封建教育的“我”?

(4)(2分)示例一:这些往事如同蔬果,都是使我“思乡的蛊惑”。示例二:童年生活总是充满了乐趣,成为珍贵的回忆。示例三:我的孩提时代,既有充满童心的快乐,也有身受封建教育损害的痛苦。

【解析】

本题考查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朝”是早年,“夕”是晚年,该词表示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及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通过讲述百草园中听油蛉和蟋蟀鸣叫、遇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雪后捕鸟;书屋后园里爬花坛、折腊梅花、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等事情,描述了作者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严格但不乏乐趣的生活,反映了“我”顽皮、好奇的孩童天性;

(2)根据“念念不忘的《山海经》”可知,该事件选自《阿长与〈山海经〉》。《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了“我”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