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萌迪-荥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二语文《边城》学案 (1).doc
《边城》预习学案
一、《边城》故事梗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70,仍很健壮;孙女翠翠15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淳朴善良,生活恬淡平静,与世无争。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了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了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只想娶翠翠为妻,做个摆渡人。本来翠翠也只喜欢二老傩送,但天保先提出求婚,于是兄弟俩夜晚上山为翠翠唱歌,谁得到回答谁就得到翠翠。次日,天保知道没有唱过弟弟,也知道翠翠喜欢弟弟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决定驾船离家,外出闯滩,结果意外失事淹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他在两难之间也驾船远行,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忧伤去世。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在惆怅和期待中生活,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三.创作动机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四.小说节选部分梗概
第三节:叙述边城的人们紧锣密鼓地筹备着龙舟竞渡的热闹场面,鼓声将翠翠带到一个过去的节日里去。
第四节:讲述两年前翠翠在河边看龙舟,巧遇二老傩送的情形,傩送一句“大鱼咬你”就深深的印在了翠翠心中。
第五节:讲述一年前翠翠和外祖父看竞渡时巧遇大老天保的情景,祖父拿天保试探翠翠,翠翠却心有所属。
第六节:迎亲的花轿来到渡口,撩拨着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
《边城》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品读文章,鉴赏作品反复出现的显性和隐含的“莫不”,了解其深意。
2.比较《边城》、《白头吟》和《致橡树》中主人公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品读文本
1.《边城》当人心若有所想、若有所盼、若有所向、若有所动时“莫不”响起鼓声。
请找出文中描写鼓声的语句,思考鼓声有什么作用?
2.边城里的人们莫不有情、莫不淳朴善良。你能找到边城里有哪些地方体现这些美好的品质吗?(请在文中标记出来。)
3.翠翠的心思莫不耐人寻味、莫不尽显含蓄美、贴合美、微妙美、暗示美。翠翠有心思吗?什么心思?哪里能看出翠翠的心思?
三.延伸拓展
对比阅读:对比《边城》、《白头吟》和《致橡树》中主人公的爱情观,请用“莫不”写一组排比句。
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白头吟
卓文君(汉)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①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②!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躞蹀(xièdié)小步行走貌。②簁簁(shāi):形容鱼尾象濡湿的羽毛。这里用隐语表示男女相爱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