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第28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课程标准: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学习目标:
1.识记“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的内容
2.比较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的不同,认识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3.分析斯大林模式提出的背景,客观评价斯大林模式
4.分析总结苏联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对我国的建设和改革的启示。
预习提纲: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
1.背景
(1)政治:十月革命后,国内外敌对势力疯狂反扑,新生的 面临威胁。
(2)军事:苏俄进入艰苦的三年国内战争时期。
(3)经济: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
2.目的:
3.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4.特点:兼有 和 两种特色。
5.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财力、物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是向 过渡的正确道路。它严重超越苏俄的生产力水平,引发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二、新经济政策(1921.3——1928)
1.背景
(1)现实原因:“ ”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根本原因: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
2.开始标志:1921年3月,俄共(布)十大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
3.内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分配
4.特点
(1)管理方法手段:
(2)经济体制方面:
5.影响: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恢复,有利于政治稳定。
三、“斯大林模式”(1936-1991)
1.背景
(1)苏联的建立: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
(2)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1)工业政策:
(2)经济体制:
(3)农业政策:
3.特点
经济
政治
高度集权,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
思想
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4.成就
①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 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短期内实现工业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
②为 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自主释疑:俄国政策宣讲发布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宣讲团答群众问: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有何特点?怎么体现?
2、为什么要实行余粮收集制?怎样征粮?农民余粮供应不足怎么办?
3、战后为什么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宣讲团答群众问:
1、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
实行租让制的目的是什么?
怎样理解列宁所说:“后退一步是为了前进两步”。
合作探究:“斯大林模式”
材料1:
“1924年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渐确立,此时的苏联处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封锁和包围之中,孤立无援,国内工业生产极其落后,到1928年,苏联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是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完成。”
——《大国崛起》
结合材料分析“斯大林模式”提出的背景
名称
时??间
主??要??成??就
一五
1928年-1932年
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农业国
二五
1933年-1937年
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材料2:
结合材料中苏联工业化成就分析苏联工业化建设的特点(提示:重点、资金、进程、内容,主体……)
材料3: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