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11]2.ppt

发布:2017-03-30约5.82千字共4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学习探究: 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后的形势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道路已经指明 思考:“道路”是指什么?什么政策指明了这种“道路” 的方向? 二、新经济政策 背景 从上面的内容比较两种政策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探究: 你如何看待斯大林模式? 材料一: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表明:苏联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苏联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了种种经济政策。有些国家甚至开始了自己的持续时间不一的计划,希望来减轻本国的经济困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几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危机。”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历史反思 综合提升: 试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西方资本主义模式的异同。 【资料卡片】 ……不发达世界中前殖民地民族的反应则完全不同,对他们来说,苏联是一个在30年内成功地将自己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世界第二大工业、军事强国的国家,使这一惊人的变化成为可能的种种制度和技术对这些民族来说非常重要。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资料卡片】 “苏联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 “向苏联老大哥学习” “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   --毛泽东 结构畸形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550% 重工业产值 210% 轻工业产值 8.1% 农业产值 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 牺牲农业和农民 ?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排斥市场调节,经济效益低下; ?挫伤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工业化存在的问题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积极: 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 曾在初期发挥过积极作用 ,为一些社会主义、资本主义 国家提供了借鉴。 消极:?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 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 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被长期固定下来并日益 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 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 启 示 提示: 比例失调 人民困难 损农利益 损地方、企业积极性 体制僵化 协调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保护农民利益 扩大地方、企业自主权 改革要不断深化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 金太阳新课标资源网 老师都说好! * 列宁 1953-1964年 1917-1924年 1924-1953年 1964-1975年 1985-1991年 斯大林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向社会主义过渡(列宁时期) 斯大林模式 形成 单 元 学 习 导 引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坚冰已经打破” 1991苏联解体 苏联改革 新经济政策—“道路已经指明”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17十月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1922年苏联成立 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全盘集体化 1936年宪法—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对斯大林模式 小修小补 (改变斯大林模式) 同志们,炮火包围着我们, 凶猛的野兽齐向我们猛扑。 祖国的土地上盘踞着暴徒, 我们的命运注定只有两种: 不战胜,就在战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