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嘉课堂教学设计 《周长的认识》.doc
课题名称
三年级(上)《周长的认识》
学科
数学
授课班级
三(23)班
授课时数
1
执教者
授课日期
2022.11.23
教材分析
《认识周长》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教材分成两个部分呈现:第一部分是认识周长,第二部分是测量周长。教材首先呈现了4个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和4个不同形状的图形,并指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通过描树叶等实际物体以及封闭图形的边线,摸身边物体表面的边线等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第二部分是通过小精灵的提问“有办法知道上面图形的周长吗?”来引导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
教材通过图片的形式引导提示学生测量不同的物体或图形可以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学生在说、量、算等活动中,初步认识到多边形各边的长度之和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这个过程既发展了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周长的概念,建立周长的表象。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了解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在美术课的时候孩子们也有描边线、轮廓的经验,更加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但是三年级得学生的思维水平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因此需要从具体情境入手,带领学生认识抽象的数学概念。在建构概念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建立“周长”概念的表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或图形,通过观察、比较等活动感知周长,能正确指出物体表面或简单图形的一周。
2.在指一指、量一量、算一算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了解一定的测量方法,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量感和空间观念。
3.能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周长的意义,会计算周长。?
难点:周长测量策略探究。?
课前准备
三角形、长方形、圆等纸片、绳子、直尺、课件、学习单。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物体面的周长?
1.从“一圈”抽象到“一周”
情境:小胖要减肥啦!爸爸制定了一个锻炼计划,让他每天绕着我们学校的操场跑一圈,我们去看看他是怎么跑的。(课件动态演示图)
师:这是小胖前三天跑的路线图,你认为哪一天跑的路线是正确的?为什么?
预设1:学生边在图上指认位置边口述:因为第一天(指)这部分还没跑,第二天跑到圈里了,只有第三天小胖是从起点开始,沿着边线跑,最后回到起点,这才是操场的一圈,也就是一周。才算完成爸爸制定的跑圈计划。
2.强化一周?
小结:你真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好孩子!从起点开始,沿着操场的边线,最后又回到了起点,这就是操场的一周。??板书:一周
我们常说跑一圈是400米,也就是说操场一周的长度是400米,在数学上,操场一周的长度,用周长来表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周长。(板书:周长的认识)周就是一周,长就是长度。
练习:判断图形有无周长。引导学生说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补充板书:周长: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
二、辨析比较,整体理解周长本质。?
1.动手操作,理解周长的本质。
活动1:指一指、描一描
1、指一指
谈话:那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周长?
生:数学书、时钟、三角尺
师:哇!你观察得真仔细,请你上来指一指。(播放课件)
个别学生指一指
教师示范指一指
预设1:(学生指,用手描一描,反方向)。引导学生区分线和面,并正确描述周长:从这点出发,沿着边线,回到起点,是数学书封面一周的长度。
全班交流后小结:也就是说,这些物体的表面有周长。
描一描
完成课本练习
活动2:量一量,算一算?
(1)小组合作,动手测量
总结方法,培养量感:
师:老师把这些物体表面的图形,搬到了黑板上,如何测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一起合作完成。
要求:从信封里选择合适的工具和图形,测量并把结果填入学习单(一)。
(2)展示反馈,对比方法
生1:三角形、长方形的边是直直的,可以用直尺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再分别相加。(板书:用尺子量)
评:同学们的小脑瓜真聪明!
师:像三角形、长方形都是规则图形,可以用尺子测量,但圆、爱心是不规则图形,又应该如何测量呢?
生2:把圆形纸片的任意一点固定在直尺的“0”刻度上,滚动一周,读出它的长度就是这个圆的周长。用绳子沿着爱心的边线绕一周,多余部分剪掉,这根绳子的长度就是爱心的周长。(板书:滚圆法、绕绳法)
评:你说得真好!我们通过视频再看一次操作过程。
小结:像这样把曲线转化为直线,再测量,这样的思想就叫“化曲为直”,(板书:化曲为直)这样的思想啊,在我们今后的学习中会经常运用到。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升
今天同学们认识了周长,学会了测量周长的方法,聪明的你敢挑战下面的题目?
好,请你们拿出学习单二并完成。
学习单二:
2、请数出下列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反思
总结:你们今天学到了什么?
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