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教学设计.docx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PAGE
PAGE 1
第1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者
学校
年级
高二年级
课题
2.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学内容分析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 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2019 版)选择性必修 1《稳态与调节》第2 章第 1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神经元的结构及功能两部分内容。 本模块内容编排设计上充分体现“结构与功能观” 的理念。 学生通过本节课内容学习,对神经系统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有一定认识,有利于之后更好理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等知识。 以结构为基础,然后学习生理功能,学生更易于理解与掌握。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以及神经元等知识,具有一定认知基础。 但时隔两年,学生对于这部分的认识已变得模糊,遗忘不可避免,概念存在混淆的现象。 本节课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及功能,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其内容抽象复杂,若采用传统的“授 受”式教学,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节课教师先进行晕血晕针的相关资料收集,在课前分享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课上小组讨论进行抽丝剥茧,最后用教材中知识回答学生的疑惑,并传递健康生活理念。
学习目标确定
1. 以“探寻体检中晕血晕针的原因” 为问题导向,通过主动阅读教材、各类期刊,课上学习分享,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基于真实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神经系统的组成,建构知识网络,获取必备知识,提升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3.通过分析“晕血、晕针的原因” “合理安排早餐”等具体案例,理解自主神经如何调节内脏活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4. 通过分析“晕血、晕针的原因”,建立关爱生命的观念,学会主动关心、照顾身体不适的同学,缓解晕针同学的心理压力。
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中枢神经系统的组成
2.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
3.神经元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1.外周神经系统的组成
2.神经系统结构组成的生物学意义
3.神经元的结构特点与神经系统结构及功能的联系
任务实施过程
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情境导入,引入课题
引导学生展示课下收集的“探寻体检中晕血晕针的原因”资料,晕针,晕针有什么症状。
学生介绍什么是内容包括:晕针是 在采血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血管性晕厥,当体检者受到针刺等因素的刺激时,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回心血量减少,其进而心输出血量减少,血压下降,导致暂时性广泛脑血流量减少,其引起的晕厥,临床表现为头晕、心慌、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大汗淋漓,重者出现意识丧失、血压下降、休克等症状。
学生代表继续 提出:为什么会晕针晕血? 从刚才对晕针的概念上已知晕针跟“迷走神经、血压下降、 血管扩张”有关。 因此,学生 接下来分享在资料中,搜索“迷走神经、血管”等相关的关键词,在《针刺治疗胃肠疾病的迷走神经调节机制研究进展》 《迷
走神经干预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治疗作用》等医学期刊文章中,出现“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迷走交感神经系统的失衡可能会引起胃肠功能的紊乱” 以及“心脏自主神经系统主要由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系统构成,正常生理情况下,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活动相互拮抗又相互协调,处于复杂的动态平衡。 疾病状态下,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的平衡 被破坏,参与心力衰竭(心衰)、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 。在这两篇医学文献中,都提到“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在课上分享阅读收获中,学生总结出以下困惑: ①什么是迷走神经? ②为什么迷走神经反射,血管扩张,血压降低? 这跟副交感神经作用相似? ③“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是自主神经系统的组成部分”,什么是自主神经系统? ④教材中讲的是“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但文献提到影响胃肠、心脏的是“交感神经与迷走神经”,副交感神经是否等同于迷走神经?
将学生关注身边“晕针”现象作为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 极性、主动性。 课前,教师以“晕针的产生原因” 为问
题导向,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阅读了解相关知识,并
将学生因知识点分散、概念相近产生的疑问与困惑进 行整合,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起来。 教师
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材呈现方式,思考如何将学
生的疑问贯穿整节课。 这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备课的过程。
任务一:回归教材探寻神经系统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文献资料,收集学生阅读相关信息和产生的各种疑惑,进行知识的重组与建构。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