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配合物与超分子(教学设计)高二化学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docx
3.4配合物与超分子(教学设计)高二化学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学校
授课教师
课时
授课班级
授课地点
教具
教学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配合物与超分子的概念、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展开,包括配合物的形成、配位键、配位数为4和6的配合物、超分子的基本结构、超分子组装及其应用等。
2.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本节课内容与课本第三章《金属有机化合物》相关,学生已掌握金属离子、配位键等基本概念,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1)增强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探究配合物与超分子的形成机制;2)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原理分析配合物与超分子性质;3)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认识到化学在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配合物的形成机制:重点讲解配位键的形成过程,包括配位原子、中心原子和配位数等概念,以及配位键的电子结构。
-掌握配位数为4和6的配合物结构:通过具体实例,如[Fe(CN)6]4-和[Co(NH3)6]3+,分析八面体和四面体配合物的空间构型。
-认识超分子的基本结构:强调超分子通过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结构,以及超分子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
-配位键的电子结构分析:难点在于理解配位键中电子的重新分布,以及如何通过杂化轨道理论解释配位键的形成。
-超分子组装的动态性: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超分子在溶液中或固体状态下的动态变化和组装过程。
-配合物稳定性的判断:如何根据配位键的强弱和配位环境来判断配合物的稳定性,是一个需要深入理解和练习的难点。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化学教材,特别是包含配合物与超分子相关内容的章节。
2.辅助材料:准备配合物和超分子结构的图片、图表,以及相关化学原理的动画视频,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3.实验器材:如涉及配合物制备或性质实验,准备试管、滴管、烧杯等基础实验器材,并确保安全操作。
4.教室布置:设置分组讨论区,方便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实验操作台需整洁,便于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发布PPT和视频资料,明确预习配合物和超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设计预习问题:围绕配合物的配位键形成和超分子的动态结构设计问题,如“配位键的形成需要满足哪些条件?”、“超分子结构的动态性如何体现?”
监控预习进度:通过在线平台监控学生提交的预习笔记和问题反馈。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学生阅读教材和预习资料,理解配合物和超分子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学生针对预习问题进行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提交预习笔记和问题列表,以便教师了解预习效果。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自主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2.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配合物和超分子的实际应用案例,如药物分子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讲解知识点:讲解配位键的形成、配合物的几何构型以及超分子的形成机制。
组织课堂活动: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的配合物和超分子结构。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的疑问,如“为什么某些配合物比其他更稳定?”进行详细解答。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学生认真听讲,思考配合物和超分子的核心知识。
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分析配合物和超分子的实例。
提问与讨论:学生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和教师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配合物和超分子的基础知识。
实践活动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实例,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课后拓展应用
教师活动:
布置作业:布置涉及配合物和超分子性质计算的习题,巩固理论知识。
提供拓展资源:推荐相关书籍和在线资源,如化学数据库,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批改作业,提供反馈,帮助学生识别错误并改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和拓展课堂所学。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配合物和超分子的理解。
反思总结: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提出改进策略。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通过独立完成作业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反思总结法:通过反思和总结,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估和改进的习惯。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配合物与超分子是化学中的重要概念,涉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