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Python程序设计-教学大纲.doc
PAGE1
《Python程序设计》教学大纲
课程英文名
PythonProgramming
课程代码
03M0138
学分
2
总学时
32
理论学时
20
实验学时
0
上机学时
12
实践学时
0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
任选
先修课程
C语言程序设计
适用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
开课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执笔人
万川
审定人
专业教学评价小组
制定时间
2024年12月
注:课程类别是指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课程性质是指必修/限选/任选。
一、课程地位与课程目标
(一)课程地位
目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是引领产业快速变革的重要技术领域,而Python语言是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核心编程语言之一。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必须与科技和产业革命紧密结合。开设Python编程语言课程,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早日树立专业发展目标,主动参与新一轮科技革命,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水平,而且Python语言作为一门工具,可以应用到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信号处理、嵌入式系统设计、物联网等多门核心课程中,因此本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掌握Python语言的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应用Python语言进行程序设计及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熟练地综合应用Python技术和面向对象的思想编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各种应用程序的开发奠定基础。
(二)课程目标
该课程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ILO,IntendedLearningOutcomes)如下所示:
1、ILO-1:了解Python语言的技术历史与现状,掌握Python的基本概念、编程思想以及程
序设计技术,具备熟练的编程技能;
2、ILO-2:能够识读和编写较复杂的程序,并能够使用Python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培养计算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思政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中通过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进取、探究式编程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意识;通过具体的应用案例并结合我国科学家在相关领域的重要贡献,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荣誉感与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达成的途径与方法
课程目标的达成主要以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操作为主,结合期末测试、课堂测试等途径来达成。具体课程目标的达成途径与方法如下表所示。
课程目标
达成途径
ILO-1
轻量翻转课堂、作业、期末测试、实验指导、验收
ILO-2
课堂测试、实验指导、验收、期末测试
三、课程目标与相关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程度(H、M、L)
毕业要求2.2
(支撑强度:H)
毕业要求5.1
(支撑强度:H)
ILO-1
1
ILO-2
1
注:1.支撑强度分别填写H、M或L(其中H表示支撑程度高、M为中等、L为低)。
四、课程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Python简介
了解Python语言的发展历史;理解Python程序上机的一般过程;掌握Python开发环境配置与使用,扩展库安装及其使用。从Python编码规范视角引入“做事先做人,凡事守规矩”的思政元素。
2、Python基础知识
了解Python的基本数据类型、变量定义、各种运算符的功能和优先级以及各种表达式的表示和计算;掌握基本输入输出语句以及缩进、注释等语法规范。
3、基本数据类型
掌握数字类型的分类、运算以及类型转换;掌握字符串类型的定义、格式化,字符串的索引与切片,字符串的拼接与重复,理解字符串的成员归属。利用Python量化“积跬步以致千里”,将数字运算与实际生活结合,展现出了持之以恒的学习积累的重要性。
4、流程控制语句
了解程序的基本结构以及流程图的使用;掌握if条件语句的用法;掌握for和while循环语句的使用;理解跳转语句break和continue的用法;熟悉程序的异常处理语句及方法。
5、列表与元组
掌握序列的通用操作;掌握列表的创建、遍历、添加、修改、删除、排序等常用操作;理解列表推导式;掌握元组的创建及遍历等常用操作;理解列表与元组的区别。
6、字典与集合
掌握字典的创建和使用;掌握字典的成员归属、修改、添加和删除、复制、合并等常用操作;理解字典推导式;了解jieba库的使用;掌握集合的创建和常用操作;理解集合的基本关系及运算。
7、函数
掌握函数的定义、返回值和注释等基本使用;掌握函数的多种参数传递方式;理解变量的作用域:全局变量和局部变量;了解函数的递归调用;了解匿名函数。以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讲解了函数如何运用于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用创新的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8、类和对象
理解类和对象的概念;掌握类的基本使用方法;理解私有属性、公有属性和类属性;理解私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