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高血压课件.pptx
中医治疗高血压:传统智慧与现代应用本课程将探讨中医治疗高血压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应用。我们将从中医视角解析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介绍辨证施治的方法,以及多种治疗手段的临床应用。作者:
目录1高血压基础知识西医定义、流行病学数据及危害2中医理论基础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病因病机与辨证分型3治疗方法中药方剂、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多种疗法4临床应用与展望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安全性与未来发展
什么是高血压?医学定义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多次测量结果持续升高。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流行病学数据全球影响超过10亿人口。中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约为27.9%。随年龄增长,患病率明显上升。
高血压的危害致命风险每年导致约1000万人死亡脑血管疾病中风、脑出血、痴呆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其他器官损害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古代认识中医古籍中无高血压病名。属于眩晕、头痛、肝阳上亢等范畴。《黄帝内经》中已有相关描述。现代融合结合现代医学诊断标准。保留中医辨证论治特色。形成独特的认识与治疗体系。核心观点阴阳失调是根本原因。气血运行障碍是关键环节。多脏腑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
中医高血压病因病机肝阳上亢情志刺激,肝失调达,阳气上逆。表现为头痛眩晕,急躁易怒。阴虚阳亢阴液亏虚,阴不制阳,虚阳上浮。表现为潮热盗汗,耳鸣目眩。痰湿内阻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而成痰。表现为头重如裹,胸闷恶心。瘀血阻络气滞血瘀,血脉不通,瘀阻经络。表现为刺痛固定,舌有瘀点。
中医诊断方法望诊观察神色、形体、舌象等。高血压患者常见面红目赤、舌象异常。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高血压患者可有气短喘粗、特殊口气。问诊询问病情、生活习惯等。了解头晕、头痛特点及伴随症状。切诊脉诊和腹诊。高血压患者常见弦滑或弦大等脉象。
舌诊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辨证分型舌质特点舌苔特点临床意义肝阳上亢舌红薄白或薄黄肝火旺盛阴虚阳亢舌红少津,有裂纹少苔或无苔阴液亏虚痰湿内阻舌胖有齿痕白腻或黄腻痰湿内盛瘀血阻络舌紫暗或有瘀点薄白或薄黄血瘀证表现
脉诊在高血压诊断中的应用弦脉如弓弦,端直以长。多见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数脉脉搏次数增多,每分钟超过90次。多见于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多见于痰湿内阻型高血压。涩脉迟缓艰涩,来去不利。多见于瘀血阻络型高血压。
中医高血压辨证分型(一):肝阳上亢型临床表现头痛剧烈,胀痛为主眩晕,目赤耳鸣急躁易怒,失眠多梦面红目赤,口苦咽干舌脉特点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疗原则平肝潜阳息风清热
中医高血压辨证分型(二):阴虚阳亢型临床特征头晕目眩,烦躁不安。心悸失眠,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耳鸣耳聋。潮热盗汗,口干咽燥。舌脉表现舌红少苔,有裂纹。脉细数或弦细数。治疗原则滋阴潜阳。养血平肝。
中医高血压辨证分型(三):痰湿内阻型临床表现头重如裹,昏蒙胀痛眩晕恶心,呕吐痰涎胸闷脘痞,体形肥胖肢体困重,纳呆便溏多见于中老年肥胖患者舌脉特点舌体胖大,有齿痕。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滑或弦滑。治疗原则燥湿化痰。健脾利水。
中医高血压辨证分型(四):瘀血阻络型1临床表现头痛如刺,痛处固定。眩晕面暗,唇甲青紫。胸闷胁痛,肢体麻木。多见于高血压病程较长的患者。2舌脉特点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或弦涩。3治疗原则活血化瘀。通络平肝。
中医治疗原则辨证施治根据不同证型,采用相应治法。个体化诊疗,量身定制治疗方案。标本兼顾标:控制血压,缓解症状。本:调整阴阳平衡,改善根本病机。多法并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法结合。内服外用,全面调节。
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1824经典方剂天麻钩藤饮首创于清代10主要成分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十味药3核心功效平肝息风,清热平肝,潜阳降压天麻善镇肝熄风,钩藤平肝阳,石决明平肝潜阳。牛膝、杜仲、桑寄生引血下行,益肝肾。现代研究证实该方具有显著降压作用。
中药治疗:阴虚阳亢型六味地黄丸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经典方剂。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组成。滋补肝肾阴精,平衡阴阳。
中药治疗:痰湿内阻型半夏白术天麻汤源自《医学心悟》。主要用于痰湿内阻型高血压。具有燥湿化痰,平肝熄风的功效。主要成分半夏:燥湿化痰。白术:健脾除湿。天麻:平肝熄风。茯苓:健脾利水。现代研究能改善脑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调节血脂代谢。具有稳定的降压作用。
中药治疗:瘀血阻络型血府逐瘀汤源自清代《医林改错》,专治血瘀证组成当归、生地、桃仁、红花、川芎等11味药功效活血化瘀,行气通络适用症状头痛如刺,固定不移,面色黯淡,舌紫有瘀点
常用降压中成药(一)天麻钩藤颗粒组成:天麻、钩藤、石决明等。功效: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适应证: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用法:每次1袋,每日3次。松龄血脉康胶囊组成:水蛭、全蝎、地龙等。功效:活血化瘀,通络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