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x
2025年急性肺血栓栓塞症诊断及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汇报人:XXX2025-X-X
目录1.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概述
2.诊断方法
3.治疗原则
4.抗凝治疗策略
5.溶栓治疗指南
6.手术治疗及介入治疗
7.预防与康复
8.临床案例分析
01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概述
疾病定义及分类急性PTE定义急性肺血栓栓塞症(AcutePulmonaryThromboembolism,PTE)是指由来自静脉系统或右心的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的一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据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50万至200万人发生PTE。分类与分型PTE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和低危组,其中高危组患者的死亡率最高。按照栓子大小,可分为大块型PTE(直径大于或等于2.5cm)和小块型PTE(直径小于2.5cm)。此外,根据病程分为急性期(≤14天)和亚急性期(15-90天)。临床分级根据临床严重程度,PTE可分为五个分级:0级、I级、II级、III级和IV级。其中,IV级为最严重,患者可能存在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或右心衰竭。临床分级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流行病学特点发病率高急性肺血栓栓塞症(PTE)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据统计,每年全球约有150万至200万人发生PTE,其中约有20%的患者死于该疾病。老年人多见PTE患者中老年人占比较高,随着年龄增长,血液凝固能力下降,血栓形成的风险增加。据调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生PTE的风险是年轻人的3倍以上。住院风险大PTE患者住院期间死亡风险较高,据研究发现,住院患者中约20%至30%在入院后1个月内死亡。此外,PTE患者的住院时间较长,平均约为10-14天。
病因与危险因素血栓形成基础PTE的主要病因是血栓形成,血栓可以来源于深静脉血栓(DVT)或右心,其中约75%的PTE由DVT引起。长期卧床、手术、创伤等是常见的血栓形成基础。血液高凝状态血液高凝状态是PTE的重要危险因素,包括遗传性高凝状态和获得性高凝状态。遗传性高凝状态如抗凝血酶III缺乏、蛋白C缺乏等,而获得性高凝状态可能与感染、肿瘤、妊娠等相关。其他危险因素除了血栓形成基础和血液高凝状态,其他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肥胖、吸烟、长期服用避孕药、长期卧床、手术、肿瘤等。例如,年龄大于40岁的男性患者发生PTE的风险是同龄女性的2倍。
02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与体征呼吸困难急性肺血栓栓塞症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发生率高达85%-90%。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部疼痛,尤其是在呼吸或深呼吸时加剧,伴随心跳加速。胸痛及咳嗽PTE患者中,约有75%-90%伴有胸痛,通常是单侧胸痛,可能是锐痛或钝痛。同时,咳嗽也是常见症状,可能伴有少量痰液或血丝。其他体征除了呼吸困难和胸痛,PTE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咳嗽、发绀、出汗、焦虑、意识模糊等体征。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晕厥、血压下降、急性右心衰竭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D-二聚体是反映血栓形成和溶解的指标,PTE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较低。正常值通常小于0.5mg/L,PTE患者可能升高至1mg/L以上。凝血功能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包括PT、APTT、INR等,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凝血状态。PTE患者可能存在PT延长、APTT缩短、INR升高的情况,提示血液高凝状态。血气分析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和酸碱平衡。PTE患者可能出现低氧血症,PaO2/FiO2比值可能低于300mmHg,提示肺换气功能障碍。
影像学检查CT肺动脉造影CT肺动脉造影(CTPA)是诊断PTE的金标准,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血栓。PTE患者CTPA可见肺动脉充盈缺损、轨道征、截断征等典型影像学特征。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是PTE的重要诊断方法,可显示肺血流灌注不足的区域。其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相对较低。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MRI)在PTE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CTPA禁忌或不能进行CTPA的患者。MRI可清晰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内的血栓,且对软组织分辨率高。
诊断流程与标准临床评估诊断PTE首先进行临床评估,包括症状、体征、危险因素等。根据临床评估结果,确定患者的风险等级,指导后续检查和治疗方案。初步检查初步检查包括D-二聚体、凝血功能、血气分析等,有助于排除其他疾病,并支持PTE的诊断。D-二聚体升高提示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PTE诊断的关键,包括CTPA、放射性核素肺通气/血流灌注扫描、MRI等。CTPA是首选检查方法,其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较高。
03治疗原则
抗凝治疗肝素治疗肝素是PTE抗凝治疗的首选药物,包括未分级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未分级肝素通常在开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