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 课件 第五章 心理安全.pptx
;;;;;一、心理健康的内涵;1.心理健康的概念
在我国,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共中央宣传部等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心理健康是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完好状态。
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所能达到的生活适应的最佳状态。
自身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能与他人的健康相矛盾。;2.心理健康的状态
学者张小乔提出了心理健康“灰色理论”,如图所示,即人的精神正常与否没有明显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具体来说,如果将人的心理正常比作白色,心理不正常比作黑色,那么在白色区域与黑色区域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缓冲区域——灰色区域。灰色区域又可分为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区域。处于浅灰色区域的人只存在心理冲突而不存在人格的变态。处于深灰色区域的人则患有某种异常人格障碍和神经症,一般而言,浅灰色区域与深灰色区域之间无明确界限,后者往往包含前者。;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等提出了关于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其具体内容如下。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自己的生活理想的目标能切合实际。
(4)能与周围环境事物保持良好的接触。
(5)能保持自我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能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9)能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地发挥自己的个性。
(10)能在社会规范的范围内,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心理学专家马建青教授从临床的角度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基本标准。其内容如下。
(1)智力正常。
(2)情绪协调,心境良好。
(3)具备一定的意志品质。
(4)人际关系和谐。
(5)能动地适应环境。
(6)保持人格完善。
(7)符合年龄特征。;蔡焯基教授等中国心理卫生专家经过调查与研究,提出了心理健康的5条标准及15条评价要素。
(1)认识自我,感受安全。主要考察自我意识水平,评价要素包括:
?自我认知。了解自我,恰当地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自我接纳。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接受自己。
?有安全感。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有基本的安全感。
(2)自我学习,生活独立。主要考察生活和学习能力,评价要素包括:
?生活能力。能够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衣食住行活动。
?学习能力。具有从经验中学习、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能够利用获得的知识、能力或技能解决常见的问题。;(3)情绪稳定,反应适度。主要考察情绪健康水平,评价要素包括:
?情绪稳定。能够保持情绪基本稳定。
?情绪控制。能够调控自己情绪的变化。
?情绪积极。情绪状态能够保持以积极情绪为主导。
(4)人际和谐,接纳他人。主要考察人际关系,评价要素包括:
?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处理和保持基本的人际交往关系。
?人际满足。能在人际互动中体验到正常的情绪情感,获得安全感。
?接纳他人。能够接纳他人及交往中的问题。;(5)适应环境,应对挫折。主要考察环境适应能力,评价要素包括:
?行为符合年龄与环境。基本能够履行社会所要求的各种角色规定,心理与行为符合所处的环境与年龄特征。
?接受现实。保持与环境接触,积极主动地去适应现实和改变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
?合理应对。能够面对现实,正确面对并克服困难、挫折。;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1.促进学业发展
大学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适应大学生活,正确应对大学学习中的各种困难,主动分析问题、寻找方法,增强独立性,从而顺利完成学业。
2.增进人际交往
大学生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找到调节不良心理的方法,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
3.有益身体健康
大学生应树立身心一体的健康观,合理宣泄情绪,维护身心的健康成长。;;一、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二、心理问题的判断标准;1.症状表现
通过情绪反应、行为变化、认知功能等症状表现来判断心理健康状态。
2.持续时间与频率
通过观察症状表现的持续时间、频率来判断心理健康状态。
3.社会功能影响
通过评价个体的生活能力、学习与工作状态、人际交往状态等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态。
;4.现实检验能力与自知力
通过评估个体的现实检验能力和自知力来判断其心理健康状态。
5.专业评估与诊断
通过心理测验、临床诊断等专业方式来判断个体的心理健康状态。;三、心理问题自我调试;2.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和发展社会交往
大学生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源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3.掌握自我调节的秘诀
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