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现代物理学革命(中).ppt

发布:2017-11-18约1.07千字共10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七章 现代物理学革命 到美国 爱因斯坦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然而他仍不能免遭德国纳粹势力的迫害。 1930年爱因斯坦到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讲学,直到希特勒上台(1933年)仍在美国,以后再也没有回德国。 爱因斯坦以后定居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1940年成为美国公民。 “统一场论” 在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包罗万有引力和电磁现象的理论,也就是常称之为“统一场论”的理论, 不过这个难题让爱因斯坦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并平添许多苦恼,最终没有解决。 上帝不是在掷骰子 象牛顿反对光的波动说一样,爱因斯坦也对当时物理学的另一场革命——量子力学持否定态度。 例如他不接受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时间和能量不能同时完全精确地测定,1930年的索尔维会议上他提出一种假想实验来否定这条原理,玻尔在彻夜未眠后,第二天指出了爱因斯坦论据中的一个错误。 曼哈顿工程 另外,爱因斯坦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信力劝执行一项庞大的计划以研制原子弹,并终于实施了曼哈顿工程,在六年后造出了原子弹。 战后,他又为实现结束原子战的某种世界性协议努力到了生命最后。 然而他改变物理学的能力大于他改变人类心志的能力。 1955年第99号元素锿是为纪念当时刚刚去世不久的爱因斯坦而命名的。 探索的动机 ——在普朗克六十岁生日庆祝会上的讲话 (1918) 把人们引向艺术和科学的最强烈的动机之一,是要逃避日常生活中令人厌恶的粗俗和使人绝望的沉闷,是要摆脱人们自己反复无常的欲望的桎梏。一个修养有素的人总是渴望逃避个人生活而进入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 。 没有逻辑的道路 物理学家的最高使命是要得到那些普遍的基本定律,由此世界体系就能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来。要通向这些定律,并没有逻辑的道路,只有通过那种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才能得到这些定律。 先定的和谐 渴望看到这种先定的和谐,是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我们看到,普朗克就是因此而专心致志于这门科学中的最普遍的问题,而不使自己分心于比较愉快的和容易达到的目标上去。我常常听到同事们试图把他的这种态度归因于非凡的意志力和修养,但我认为这是错误的。促使人们去做这种工作的精神状态是同信仰宗教的人或谈恋爱的人的精神状态相类似的;他们每天的努力并非来自深思熟虑的意向或计划,而是直接来自激情。 《恋爱中的爱因斯坦:科学罗曼史》 丹尼斯·奥弗比 著, 冯承天 涂泓 译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37.00元 赫伯特·博劳克(Herbert Block)的著名漫画《爱因斯坦寓此》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