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离子通道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基因检测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docx
心脏离子通道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基因检测评估中国专家共识
摘要
心脏离子通道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具有猝死高风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最有效预防猝死的干预措施,但是仍有一部分患者未能得到早期风险评估而错失了ICD植入导致死亡。随着基因检测在这类疾病临床管理中的应用进展,本文参照国际相关指南,结合我国在该领域的成果报道,经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及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共同讨论并撰写,旨在帮助心脏病学、遗传学等领域的工作者,对该类疾病患者的基因学评估和临床管理提供建议,为其制订ICD植入参考策略提供科学建议,从而降低猝死发生风险。
一、前言
心脏离子通道病和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arrhythmogenic
cardiacmyocardium,ACM)是具有心脏性猝死(猝死)高风险的一类遗传性心脏病。心脏离子通道病的猝死率高且病情隐匿,心电图上呈现正常-异常动态变化,包括长QT综合征(longQTsyndrome,LQTS)、Brugada综合征(Brugadasyndrome,BrS)、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polymorphicventriculartachycardia,CPVT)、短QT综合征(shortQTsyndrome,SQTS)等,是由编码心脏离子通道或相关调控蛋白的基因变异引起的原发性电生理紊乱。
ACM是一组表型多样的心肌疾病,是猝死的重要病因之一,包括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肥厚型心肌病
(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HCM)、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rightventricularcardiomyopathy,ARVC),常与编码肌节、桥粒、细胞骨架和核膜的基因变异有关,其中伴发心律失常的左、右心室心肌病,即ACM,与离子通道及其相关调控基因异常相关。目前预防这类疾病发生猝死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edcardiacdefibrillator,ICD),然而仍然有一部分患者由于未能得到早期风险评估来指导ICD植入而死亡。
随着分子遗传学研究和基因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该类疾病的致病基因和变异位点不断被发现。2011年,美国心律学会、欧洲心脏节律学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发表了首部《心脏离子通道病与心肌病基因检测专家共识》,评估了基因检测在这类疾病中的作用以及检测结果对诊断、预后和治疗的影响。直至近年颁发的几部国际指南,在相关章节中,均提及基因检测在ACM与遗传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风险评估中的价值,及其检测结果对ICD植入策略制订的辅助作用[1-4]。特别推荐了3个致病基因核纤层蛋白A/C(LMNA)、受磷蛋白 (PLN)和细丝蛋白-C(FLNC)用于指导ICD植入,15个致病基因用于指导危险分层。
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参照相关国际指南,经系统研究文献并结合国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分析提炼的基础上形成本共识。本共识仅推荐与ICD植入相关的基因检测致病基因,旨在为心脏病学、遗传学等
领域的工作者针对心脏离子通道病和ACM患者的评估、治疗和管理提供建议,为其制订ICD植入策略提供参考。
本共识对推荐类别的表述参考国际通用方式,包括推荐、应该考虑、可以考虑、不推荐(表1)[5]。
表1推荐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类别的描述和建议
推荐类别
具体描述建议
I类
证据表明或一致认为该治疗或操作是推荐有益的、有用的、有效的
Ⅱ类
该治疗或操作的有用性/有效性的证据是相互矛盾的和/或观点存在
争议
ⅡIa类
证据和观点足以支持其有用性、有应该考虑效性
Ⅱb类
证据和观点不足以支持其有用性、有可以考虑效性
Ⅲ类
证据表明或一致认为该治疗或操作是不推荐无用的或无效的,甚至对一些病例
可能有害
二、基因检测结果解读
基因检测要求检测实验室具有遗传知识和遗传检测实践能力的专业技术人员。基因变异数据结果解读由医学遗传学专家或具有遗传学专业背景的心血管病专家进行并提供必要的遗传咨询。
一代测序技术(sangersequencing)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