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生态学(山西师范大学).ppt

发布:2017-11-16约4.96千字共42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第八章 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第二节 生物群落的排序 第一节 生物群落的分类 目的:揭示群落类型形成、发展与其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为植被管理、利用和改造以及农林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 系统和单位 2 分类原则:采用“群落生态”原则, 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作为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演替等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在不同的等级中均作了相应的反映。 3 主要分类单位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基本单位 植被型侧重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群系、群丛侧重于种类组成。 植被型组:凡建群种生活型相近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物群落联合。如针叶林、阔叶林、草地等。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如以大针茅为建群种的任何群落都可归为大针茅群系。 群丛组:凡是层片结构相似,而且优势层片与次优势层片的优势种或共优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如在羊草+丛生禾草亚群系中,羊草+大针茅草原和羊草+丛生小禾草。 中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560多个群系,群丛则不计其数。 10个植被型组 针叶林、阔叶林、灌草和灌草丛、草原和稀树干草原、荒漠(包括肉质刺灌丛)、冻原、高山稀树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29个植被型 寒温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温性针阔叶混交林、暖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季雨林、雨林、珊瑚岛常绿林、红树林、竹林、常绿针叶灌丛、常绿草叶灌丛、落叶阔叶灌丛、灌草丛、草原、稀树干草原、荒漠、肉质刺灌丛、高山冻原、高山垫状植被、高山流石滩稀疏植被、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4 植物群落的命名 我国习惯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层中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和生态指示种的学名按顺序排列。 同层优势种的联合用“+”,异层用“-”。 如:Ass. Larix gmelini-Rhododendron dahurica-Phyrola incarnata(即:兴安落叶松-杜鹃-红花鹿蹄草群丛) 4 群落分类简介 (1)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 原则:群落动态发生演替原则 代表人物:Clements和Tansley。 分类方法:双轨制分类系统 分类单位:群系和群丛。 美国国家地理数据委员会植被分类系统 等级序列 区域水平 目order 外貌水平 纲class 亚纲subclass 群group 亚群subgroup 群系formation 植物区系水平 群属alliance 群丛association (2)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 分类原则:区别种 分类方法:植物区系-结构分类系统(归并法) 代表人物:Braun-Blanquet(1928) 分类单位:以植物区系为基础,从基本分类单位到最高级单位,都是以群落种类组成为依据。 四、 群落的数量分类 (一)数量分类的目标 1 用属性划分实体,揭示植被本身存在的自然间断; 2 用环境因素划分实体,揭示植被间断的环境原因; 3 种分类与环境因素分类结果比较,解释植被变化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4 用实体划分属性,揭示种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5 用实体划分环境因素,揭示不同环境因素之间的组合关系; 6 用实体划分种组和环境因素,揭示种组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二)群落的数量分类 1 单元分析和多元分析 2 相似系数(similarity)的运算 (1)欧氏距离(Euclidean Distance,ED) 3 相关系数计算 相关系数(correlation efficient):是一种内积系数,是离差标准化后的内积。 举例计算 4 信息系数 信息系数(information efficient):用样方与样方、样方与样方组合并引起信息增量作为样方间的相异(相似)性指标。一般适用二元数据。 (1)假设A中有1个样方,则 (2)假设A中有样方1和2(n=2),则 有sp1、sp4的样方各2个;(a1=a4=2;n- a1 =n-a4=0) 有sp2、sp3和sp6的样方各1个; (a2=a3= a6=1; n- a2 =n-a3= n-a6 = 1) 有sp5的样方0个; a5= 0, n-a5= 2 (3)假设A中有样方1、2、3和4(n=4),则 有sp1的样方各3个;(a1=3;n- a1 =1) 有sp2、sp5和sp6的样方各1个; (a2=a5= a6=1; n- a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