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直升机特有的飞行安全性能.ppt

发布:2017-11-17约4.65千字共14页下载文档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stronautics 直升机技术研究所 Institute of Helicopter Technology 直升机空气动力学 Helicopter Aerodynamics 第七章 直升机特有的飞行安全性能 自转下滑和自转着陆 垂直下降与涡环状态 低空飞行回避区 起飞、着陆临界决策点 第一节 自转下滑和自转着落 旋翼失去发动机驱动力时,若操纵得当,可以继续旋转并产生拉力,进行匀速下滑飞行并安全着陆。 1-1 桨叶剖面的速度及迎角 下滑相对气流的垂直分量使剖面迎角 大于安装角,升力前倾。若合力垂直于 旋转面,则使旋翼匀速自转, 此时: 若迎角更大, 则合力前倾,剖面合力构成驱转力矩, 旋翼成为风车,带转尾桨及附件; 拉力使直升机匀速下滑飞行。 讨论:怎样驶顶风船? 1-2 下降率 由功率平衡关系: 考虑到下滑时机体迎风角度与平 飞时有差别,取修正系数1.05 以久航(经济)速度下滑,需用功率最小,得最小下降率,可使留空时间最久;以远航速度下滑,有最小下滑角,滑行最远。 讨论:自转下降率曲线与需用功率 曲线大致反对称。 1-3 自转着落 自转下滑,主要用于发动机或传动系统故障、尾桨失效时的应急 处置,是直升机必要的安全性能。在自转下滑过程中,选定着陆点。 着陆前,利用前进及旋转动能转化为拉力功,减小速度及下降率。 第一步,后拉驾驶杆,旋翼后仰,拉力增大,转速提高。减速、缓降 ; 第二步,增大桨距,拉力再增大,下降率减至最小(转速下降); 第三步,前推杆纠正上仰姿态 并接地,刹车停住。 讨论: 为何桨叶不可太轻、 p不可太大? 第二节 垂直下降与涡环状态 2-1 垂直下降流态 由垂直飞行滑流理论,得到 旋翼处气流合速度随升降速度 的变化是两条双曲曲线。 垂直上升及风车状态,旋翼 流场是稳定的滑流; 自悬停起至稳定自转前,这段 垂直下降中流场紊乱,滑流理 论不适用 。 悬停 上升 慢降 涡环 自转/风车 直升机垂直下降及陡降中,旋翼尾流被下降相对气流吹回,在旋翼周围形成不稳定的大气泡,旋翼的作用变为搅动该气泡内的空气,即使增大桨距也不会增大升力。 该气泡时破时合,直升机在颠簸中迅速下降,操纵失效。 若有足够高度且处置适当:放低总距加大下降率,并坚持顶杆转为前飞,有可能改出,否则即发生坠地事故。 2-2 涡环 状态的边界 涡环状态是紊乱流场,不能用已有的旋翼理论分析计算。 关键是确定涡环边界,飞行中避免陷入。 曾有数种假定及方法( 投影为0, 尾涡被压缩),不能正确计算涡环边界。 本校研究结果: 第一步,模型试验。测定模型旋 翼在垂直下降及陡下降中拉力、 扭矩的平均值及脉动量,找出进 入涡环的关键性特征。 第二步, 建立计算方法。以试验结果为基础,修正已有的假设,建立新的涡环边界计算方法; 以国内现有的外国直升机为算例,将结果与其飞行手册中的规定(据飞行试验)对比,得到初步验证。 第三步,飞行试验。是 大风险、高难度的试验。 研制了空测及纪录设备, 改装了试验机,拟定了试验 方法。以振动纪录和试飞员 感受为依据,得到涡环边界。 飞行试验证实了理论。 理论曲线与试飞曲线平行: 飞行员能承受并改出的进入 涡环深度,比理论值更高些。
显示全部
相似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