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教育财政体制改革问题研究.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教育投资研究 MAJIAHONG 一、中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变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财政体制先后经历了中央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 地方负责与分级管理、公共教育财政的新体制等三个发展阶段。 (一)中央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1949~1980年)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模式的选择与演变经历了“统收统支、三级管理”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两个阶段,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教育财政体制。 1.“统收统支、三级管理”的体制阶段 (1950-1953年) 2.“条块结合、块块为主”的体制阶段(1954—1979年) 改革开放前我国教育财政体制的基本特征 统收统支,高度集中 直接管理,年度平衡 完全指令,条块分割 两条腿走路,多渠道筹资 “两条腿走路”是指:一方面坚持国家办学为主,中小学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国家财政预算(包括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另一方面,大力提倡、鼓励工矿企业、机关、团体等单位及农村社队筹资兴办学校。 (二)地方负责与分级管理(1980~1983年) 基础教育经费由地方分担和筹集,中央只给少量专项补助。方便了地方政府对教育经费的安排,但带来了基础教育经费不稳定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高等教育根据学校行政隶属关系,分别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各自负担。调动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 (三)公共教育财政的新体制(1993年至今) 教育财政新体制的主要内容: 提出并确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4%的目标 明确“三个增长”规定,保证财政投入主渠道作用 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2000年应达到4%的目标。目前为止,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 2010年7月29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 “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的收入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费用要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增长。 “三个增长”要求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和《教育法》(1995)这两项法规性文件对教育经费投入提出了明确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教财政体制变迁的主要特征 高等教育财政模式的分权化 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高等教育财政体制变迁的强制性 高等教育财政制度变迁的渐进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现了五个转变 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实现了“由分权向集权”的转变 义务教育财政主体实现了“由基层向上层”的转变 义务教育财政来源实现了“由群众向政府”的转变 在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实现了“由收费向免费”的转变 义务教育普及过程中实现了“由普及向提高”的转变 二、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 美国学者本森(Charles Benson )认为,对教育财政进行评价通常可以考虑教育服务的供给是否充足、教育资源的配置是否有效率、教育资源的分配是否公平这三个方面。 —Martin Carnoy.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C]P526. 2.教育投入是否有效 教育投入的“技术效率”。即“生产技术”上有效性的教育产出与所消耗的资源投入之间的对比关系。 教育投入的“配置效率”。包括宏观上的教育规模、学校布局,微观上的人力资源利用率、物力资源利用率、财力资源利用率等。 3.教育投入是否公平 教育投入公平的原则: 资源分配平等原则(principle of distribution equality)。 财政中立原则(fiscal neutrality)。 调整特殊需要原则(adjustments for special needs)。 成本分担和补偿原则(cost sharing and recovery)。 资源从富裕流向贫困原则(transmitting the public resource from the rich to the poor)。 教育投入公平的测度方法 指数法。根据不同比例人群所占有的教育资源情况来测定公平程度。 洛伦兹曲线法。比较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教育资源分配份额大小。 基尼系数法。衡量不同人群或收入组别占有公共教育资源或教育机会的公平程度。 洛伦兹曲线(Lorenz Curve) 洛伦兹曲线是美国统计学家M.O.洛伦兹(Max Otto Lorenz)为了研究国民收入在国民之间的分配问题于1907年提出的用以比较和分析一个国家收入和财富分配信息的便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