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初中数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方法 论文.pdf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双减”下初中数学课堂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方法
摘 要:在“双减”背景下,学生学习主阵地已完全转移在学校,那么就对教师在课堂
有效性方面有更高要求以及中学生当堂听课效率的加强,而数学是一门有很强系统性的科
目,再鉴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无法过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那么,在课堂如何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本文从课堂导入、新授等课堂环节中探讨了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双减 注意力 多样化形式 兴趣
引 言:2021 年 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
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针对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参加校外培训现象频发等现象做出处理意见,有意减轻学生学业压力,让学生学习更好的回
归校园,在学校内就能掌握好必备的知识技能,减少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在“双减”背景
下,更加突显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重要性,而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
性在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将注意力放在课堂学习中。目前面对 00
后甚至 10 后的初中学生群体是在网络、社会开放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的注意力
范围更广,分散他们课堂注意力的因素更多,很大一部分青少年在课堂上有不能注意力集中
[1]
的情况产生 ,加之,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本身就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更加剧学生的课堂学
习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于是,本文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为例就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
方法进行探讨。
一、趣味性导入
课堂的开始,让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状态,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此时让学生
集中注意力是相对较容易的,要求教师一开始就要抓住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
眼球。怎样有效导入?初中学生思维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理论化、空洞的内
容会显得枯燥、无趣,学生更感兴趣的是具体的、贴近现实生活的,符合他们目
前认知的。
例:沪科版七年级上册《3.1 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教材问题一是以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为背景,求参加奥运会的跳水运动员数量的一道应用题引入,这里,
时代背景较久远,远离当下初一学生的环境,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我们可做适
1
当改编,贴合当下实际生活或者学生身边的事,比方以刚过去的同学们参加学校
秋季运动会为背景,改编为:在我校第十届秋季运动会中,七(3)班参赛运动
员 28 人,我班参加运动员人数是七(3)班的2 倍少 14 人,我班参加校秋季运
动会多少学生?用贴近时事的案例,提高关注度,学生兴趣度高,参与感强。问
题二是用“王玲”的年龄问题为背景的数量关系的应用题,比较架空,若更贴近
学生生活,教师可以以班级某名同学的真实年龄以此为背景做改编。
在沪科版九年级下册《26.3 用频率估计概率》这一节中,教材直接给出:“一
位同学做抛硬币试验获得的数据情况”,在教师导入概念前,为了让学生更好理
解用频率来估计概率,课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分小组分别抛掷 5 次、50 次、100、200
次硬币试验,统计其正反情况,算出其频率,这样在本节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自
己出示数据,学生亲身经历活动,参与感强、热情度高,印象深刻,在导入时就
抓住学生眼球,比直接给出资料上的已知试验数据更具吸引力,提升注意力。
二、形式多样化的新授
导入后,进入新授阶段,这一阶段必然是要摒除教师一言堂的形式,更多的
是让学生“动”起来,若学生只是听、看,这些单一化的形式,必然注意力无法
得到集中。这里,可以设计形式多样化的环节,不断变化教学方式,让学生多感
官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意力得到有效分配。如读、写、记、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微课视频播放、多媒体应用、针对性提问等多种方式穿插
课堂教学。
1.学生动手操作
例: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 180 度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分小组证明,理解结
论的产生。分小组讨论中,学生利用动手操作,通过画、折、拼、度量等不同形
式的操作,总结出三种方法,折叠、拼接和测量,学生注意力放在了探究问题上,
最终理解了结论的来源并牢记了定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多媒体应用
随之信息技术的出现,多媒体教学应用而生。对于初中几何模块的学习,因
为几何图形常研究其动态变化特征,而学生想象力匮乏时,若教师只是通过口头
描述,学生会出现难以理解,随之注意力可能开始下降,那么,
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