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道家管理思想.ppt
文本预览下载声明
2 道家管理思想 导言:道家思想的产生 在春秋战国的大变革中,贵族世袭制逐步破坏,一些贵族沦为庶民,他们一方面感到悲观失望,隐居山村,拒绝与新统治者合作;另一方面有怀着对现实的不满,揭露时弊,同情人民,因此产生矛盾主张,即抨击贵族统治的罪恶,又对他们规劝,提供维持其统治的方法;既揭露道德的虚伪和法制的残酷,又因此而否定文明和制度;既同情人民苦难,又宣传听之任之人生哲学,放弃斗争;既不满足现实,有不敢正视现实,幻想返璞归真,回到“小国寡国”的原始社会。 “道家”是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其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和《庄子》,另外,《管子》、《吕氏春秋》、《黄老帛书》、《列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它们或也是道家的代表作,或保留了丰富的道家思想资料。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流派之一,与儒家相互激荡,相辅相成。 自汉唐开始至宋元明清各时期的鼎盛阶段,管理上都是“内用黄老,外用儒术” ,即儒术是招牌,道术是管理思想的实际原则。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道家的文化。 鲁迅先生曾说过:“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先生也说到:“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道德经》中的“道”与“德” “道”的基本含义:一是指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二是指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三是指社会人生的基本准则。 “德”是指“道”的功用或显现,是事物得于“道”而形成的内在特质,是人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 2、老子管理思想 (1)“守柔”的管理特色 柔弱:柔—事物的生存状态,有很大灵活性; 弱—低姿态。 【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第三十二章) 【译文】不言政令不扰民是合乎于自然的。狂风刮不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第七十六章)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原文】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43章)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78章) 【译文】天下没有什么比水更柔弱,然而攻击坚韧刚强的东西又没别的可以超过它,这是因为没什么可以改变它的志向! “守柔” ----做人之道 从自然中得出规律,守柔自强,人若想利于不败之地,则需要处于柔弱和谦下的地位,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不为而为。以此推及“水”的柔“利万物”,水是向下流的,延伸至守柔的根本目的是加强管理的基础性。 “守柔”---- 治国之道 管理者应重视基层民众的力量和作用,从本质而言是以适应民众需要和追求民众幸福为目标的,达到不治而治的最终目的。 (2)“无为” 的管理原则 老子认为“道” 是宇宙万物得以产生的终极根源,是自然事物的运动规律,而 “无为”是道的一项重要属性,是道家思想的根本原则。 老子的“无为”不是指一无所为、无所作为,而是“为”的一种极高明的方式和手段。 其基本含义是反对违背事物的自然特性而勉强作为,强调要因顺事物的自然规律、以顺应自然的方式去作为。 老子的“无为而治”在现代管理中的启示作用 ①“无为而治”提倡一种“抓大放小”的领导策略 “抓大放小”:小事“无为”,大事“有为”。 领导者应处理好三对关系:“管向”与“管事”的关系、“管总”与“管分”的关系、“管帅”与“管将”以及“管兵”的关系。 抓好大事则事半功倍,专管小事则事倍功半。 ②“无为而治”提倡一种人性化管理 “无为而治”的人性化管理:信任部下,尊重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他们的工作不作过分的干预。 “无为而治”与原则、规章、纪律相辅相成。 “无为”管理的含义: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得当,宽严适中。 ③“无为而治”提倡一种“自然化管理” “无为而治
显示全部